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干旱灾害危险性评估与区划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3.2 创新之处 | 第12-13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第2章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第14-22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14-16页 |
2.1.1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 第14页 |
2.1.2 黄淮海地区自然及资源概况 | 第14-16页 |
2.1.3 黄淮海地区社会经济概况 | 第16页 |
2.2 资料来源 | 第16页 |
2.3 研究方法 | 第16-22页 |
2.3.1 信息扩散理论 | 第16-18页 |
2.3.2 加权综合评价法 | 第18页 |
2.3.3 地统计插值法—Kriging插值法 | 第18-19页 |
2.3.4 层次分析法 | 第19-21页 |
2.3.5 因子标准化 | 第21-22页 |
第3章 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干旱指标体系建立 | 第22-24页 |
3.1 夏玉米干旱等级指标确定 | 第22页 |
3.2 夏玉米干旱危险性评价因子选择与权重确定 | 第22-2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4章 黄淮海地区夏玉米生育期内降水距平概率分布 | 第24-43页 |
4.1 黄淮海夏玉米生育期各级降水距平概率 | 第24-30页 |
4.2 河北省夏玉米生育期各级降水距平概率 | 第30-32页 |
4.3 河南省夏玉米生育期各级降水距平概率 | 第32-34页 |
4.4 山东省夏玉米生育期各级降水距平概率 | 第34-36页 |
4.5 安徽省夏玉米生育期各级降水距平概率 | 第36-38页 |
4.6 北京市夏玉米生育期各级降水距平概率 | 第38-40页 |
4.7 天津市夏玉米生育期各级降水距平概率 | 第40-42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5章 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干旱危险性评估与区划 | 第43-59页 |
5.1 黄淮海夏玉米生育期各等级干旱风险概率 | 第43-50页 |
5.1.1 河北省夏玉米生育期各等级干旱风险概率 | 第44-45页 |
5.1.2 河南省夏玉米生育期各等级干旱风险概率 | 第45-46页 |
5.1.3 山东省夏玉米生育期各等级干旱风险概率 | 第46-47页 |
5.1.4 安徽省夏玉米生育期各等级干旱风险概率 | 第47-48页 |
5.1.5 北京市夏玉米生育期各等级干旱风险概率 | 第48-49页 |
5.1.6 天津市夏玉米生育期各等级干旱风险概率 | 第49-50页 |
5.2 黄淮海夏玉米干旱危险性综合风险区划 | 第50-57页 |
5.2.1 河北省夏玉米干旱危险性综合风险区划 | 第51-52页 |
5.2.2 河南省夏玉米干旱危险性综合风险区划 | 第52-53页 |
5.2.3 山东省夏玉米干旱危险性综合风险区划 | 第53-54页 |
5.2.4 安徽省夏玉米干旱危险性综合风险区划 | 第54-55页 |
5.2.5 北京市夏玉米干旱危险性综合风险区划 | 第55-56页 |
5.2.6 天津市夏玉米干旱危险性综合风险区划 | 第56-57页 |
5.3 黄淮海夏玉米干旱危险性综合评估 | 第57-5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59-61页 |
结论 | 第59-60页 |
讨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