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前言 | 第8-10页 |
第一章 我国犯罪客体理论的溯源与演变 | 第10-23页 |
第一节 我国犯罪客体理论的溯源 | 第10-16页 |
一、19世纪俄罗斯学者对犯罪客体的认识 | 第10-12页 |
二、前苏联学者对犯罪客体的认识 | 第12-16页 |
第二节 我国犯罪客体理论的演变 | 第16-23页 |
一、社会主义社会关系说(又称为旧通说) | 第16-17页 |
二、社会关系说(又称为新通说) | 第17-18页 |
三、非社会关系说 | 第18-23页 |
第二章 犯罪客体的限定条件 | 第23-27页 |
第一节 犯罪对象的限制 | 第23-24页 |
第二节 犯罪结果的限制 | 第24-25页 |
第三节 时空条件的限制条件 | 第25-27页 |
第三章 犯罪客体的定位 | 第27-34页 |
第一节 肯定说 | 第27-30页 |
一、客观事实说 | 第27-28页 |
二、系统论 | 第28页 |
三、相互依存说 | 第28-29页 |
四、综合说 | 第29-30页 |
第二节 否定说 | 第30-34页 |
一、理论归属错误说 | 第30-31页 |
二、定性功能认识错误 | 第31页 |
三、造成立法和司法功能的混同 | 第31-32页 |
四、犯罪客体的被说明性 | 第32页 |
五、破坏罪刑法定原则 | 第32-33页 |
六、不具实用价值 | 第33-34页 |
第四章 犯罪客体的实践意义 | 第34-40页 |
第一节 犯罪客体在立法上的意义 | 第34-35页 |
一、规范评价功能 | 第34页 |
二、指导分则体系构建的功能 三、出罪功能(排除正当性) | 第34-35页 |
三、犯罪客体的出罪功能 | 第35页 |
第二节 犯罪客体在司法上的意义 | 第35-40页 |
一、区分犯罪形态 | 第35-37页 |
二、区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 | 第37-38页 |
三、影响量刑 | 第38页 |
四、帮助分析疑难案件 | 第38-40页 |
结论 | 第40-41页 |
参考书目 | 第4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