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纺织工业、染整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混纺织物论文--纱线论文

不同成纱结构长丝纱的强力预测模型研究

摘要第5-10页
abstract第10-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8-24页
    1.1 研究背景第18-19页
        1.1.1 纺织材料性能的分类第18-19页
        1.1.2 纺织材料结构的分类及指标第19页
    1.2 研究意义第19-20页
    1.3 研究目标第20-21页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第21-22页
    1.5 论文的章节安排第22-23页
    参考文献第23-24页
第二章 文献综述第24-43页
    2.1 纱线几何模型的研究概述第24-31页
        2.1.1 纱线结构的地位第24页
        2.1.2 纱线几何模型的假设条件第24-25页
        2.1.3 纱线几何模型的发展历程第25-28页
        2.1.4 单纱的几何结构第28-31页
    2.2 纱线强力预测模型的研究概述第31-34页
        2.2.1 预测模型的研究方法第31-32页
        2.2.2 数理和统计模型的研究概况第32-34页
    2.3 纱线结构参数的研究概述第34-37页
        2.3.1 纱线结构研究的内容与方法第34-35页
        2.3.2 图像法测试纱线直径第35-37页
    2.4 目前研究的不足第37页
    2.5 本章小结第37页
    参考文献第37-43页
第三章 加捻结构纱线强力的基础模型第43-58页
    3.1 变量符号说明第43-44页
    3.2 连续介质力学第44页
    3.3 复丝纱的强力模型第44-47页
        3.3.1 假设条件第45页
        3.3.2 应变关系第45-47页
        3.3.3 强力基础模型第47页
    3.4 双股纱的强力模型第47-51页
        3.4.1 假设条件第48-49页
        3.4.2 应力应变关系第49-50页
        3.4.3 拉伸模量的关系第50页
        3.4.4 强力基础模型第50-51页
    3.5 包缠纱的强力模型第51-53页
        3.5.1 假设条件第51-52页
        3.5.2 应力应变关系第52-53页
        3.5.3 拉伸模量的关系第53页
        3.5.4 强力基础模型第53页
    3.6 基础模型的不足与改进第53-55页
    3.7 本章小结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58页
第四章 纱线强力改进模型的建立与分析第58-88页
    4.1 研究思路第58页
    4.2 改进方案的设计与实现第58-65页
        4.2.1 纤维的排列第58-60页
        4.2.2 拉伸模量的精确化第60-61页
        4.2.3 加捻预应力第61-62页
        4.2.4 结构参数的变化第62-63页
        4.2.5 单纱之间的抱合力第63-65页
    4.3 复丝纱的改进强力模型第65-73页
        4.3.1 单丝的配置第65页
        4.3.2 单丝的力学状态第65-66页
        4.3.3 复丝纱强力模型第66页
        4.3.4 复丝纱强力模型中参数的影响分析第66-73页
    4.4 双股纱的改进强力模型第73-76页
        4.4.1 双股纱强力模型第73页
        4.4.2 双股纱强力模型中参数的影响分析第73-76页
    4.5 包缠纱的改进强力模型第76-79页
        4.5.1 包缠纱强力模型第76页
        4.5.2 包缠强力模型中参数的影响分析第76-79页
    4.6 纱线强力模型的验证第79-86页
        4.6.1 材料准备第80-81页
        4.6.2 试验条件第81-82页
        4.6.3 测试方法与结果第82页
        4.6.4 理论强力值第82-85页
        4.6.5 结果分析与讨论第85-86页
    4.7 本章小结第86页
    参考文献第86-88页
第五章 纱线强力半参数模型的研究第88-104页
    5.1 半参数模型的提出第88页
    5.2 研究思路第88-89页
    5.3 半参数模型的建立第89-90页
    5.4 变量的参数确定第90-95页
        5.4.1 拉伸模量的确定第90-92页
        5.4.2 成纱线密度的确定第92-93页
        5.4.3 成纱直径的确定第93-94页
        5.4.4 经验参数的确定第94-95页
    5.5 纱线直径获取装置的设计与实现第95-97页
        5.5.1 纱线拉伸装置的设计第95-96页
        5.5.2 图像的处理第96-97页
    5.6 纱线强力半参数模型的验证第97-102页
        5.6.1 拉伸模量的结果第97-98页
        5.6.2 模量数据的处理第98-99页
        5.6.3 成纱直径的结果第99-100页
        5.6.4 直径数据的处理第100-101页
        5.6.5 半参数模型的理论值第101-102页
        5.6.6 (半)参数模型的结果分析第102页
    5.7 本章小结第102-103页
    参考文献第103-104页
第六章 半参数模型中纱线直径在高捻度下的非参数估计第104-119页
    6.1 纱线连续测量系统的设计思路和工作流程第104-106页
        6.1.1 测量系统的设计思路第104-105页
        6.1.2 测量系统的工作流程第105-106页
    6.2 连续测量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第106-113页
        6.2.1 连续测量系统的硬件部分第106-109页
        6.2.2 连续测量系统的软件部分第109-113页
    6.3 纱线直径测量系统的应用第113-116页
        6.3.1 纱线图像的处理结果第113-115页
        6.3.2 视频流的处理结果第115-116页
        6.3.3 纱线直径的非参数回归估计第116页
    6.4 试验值与(半)参数模型理论值的对比第116-117页
    6.5 本章小结第117-118页
    参考文献第118-119页
第七章 纱线强力模型的验证及应用第119-134页
    7.1 (半)参数模型的适用情况说明第119页
    7.2 纱线强力模型的试验验证第119-122页
        7.2.1 材料准备第119页
        7.2.2 试验条件第119-120页
        7.2.3 测试方法第120页
        7.2.4 复丝纱强力值的对比第120-121页
        7.2.5 双股纱强力值的对比第121页
        7.2.6 包缠纱强力值的对比第121-122页
    7.3 模型的应用第122-131页
        7.3.1 纱线拉伸曲线的预测第122-126页
        7.3.2 纱线强度利用率的预测第126-131页
    7.4 本章小结第131-132页
    参考文献第132-134页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第134-137页
    8.1 结论第134-136页
    8.2 展望第136-137页
附录第137-141页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41-142页
致谢第142页

论文共14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惊奇山谷》第一章选译(英译汉)及翻译研究报告
下一篇:科举与社会流动--以明代云南为中心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