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仁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基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视域的分析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绪论 | 第12-33页 |
一、论题的缘起与研究意义 | 第12-16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16-28页 |
三、对“视域”的必要说明 | 第28-29页 |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29-32页 |
五、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 第32页 |
六、创新之处 | 第32-33页 |
第一章 人之为人:儒家仁学思想的历史演进 | 第33-75页 |
第一节 萌芽与孕育:儒家仁学思想的历史渊源 | 第34-46页 |
一、“仁”之来源 | 第34-37页 |
二、孔子仁学思想的创立 | 第37-40页 |
三、孟子“仁义”思想 | 第40-43页 |
四、荀子“仁礼”思想 | 第43-46页 |
第二节 建构与成熟:儒家仁学思想的历史发展 | 第46-57页 |
一、董仲舒仁学思想的新实践 | 第46-49页 |
二、韩愈“仁义”思想的新阐释 | 第49-51页 |
三、程朱仁学思想的新境界 | 第51-54页 |
四、王阳明仁学思想的新特质 | 第54-57页 |
第三节 式微与转折:儒家仁学思想的历史流变 | 第57-66页 |
一、“维新”仁学思想的近代性 | 第58-59页 |
二、创生与复兴:以熊十力、梁漱溟为代表 | 第59-62页 |
三、转化与融合:以牟宗三、徐复观为代表 | 第62-64页 |
四、重建与开展:以刘述先、杜维明为代表 | 第64-66页 |
第四节 交流与共进:儒家仁学思想的国际影响 | 第66-73页 |
一、朝鲜李退溪、李栗谷、丁若镛的仁学思想 | 第67-70页 |
二、日本伊藤仁斋的仁学思想 | 第70-71页 |
三、美国汉学家的仁学思想 | 第71-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二章 人之为仁:儒家仁学思想的理论解析 | 第75-110页 |
第一节 儒家仁学思想的理论基点 | 第75-84页 |
一、儒家仁学思想的人性论基础 | 第75-78页 |
二、仁学思想的出发原点:“孝” | 第78-80页 |
三、仁学思想的主体精神:“爱人” | 第80-84页 |
第二节 儒家仁学思想的价值追求 | 第84-92页 |
一、价值核心:德性 | 第84-85页 |
二、价值目标:内圣外王 | 第85-88页 |
三、价值取向 | 第88-92页 |
第三节 儒家仁学思想的基本要素 | 第92-103页 |
一、仁:仁者人也 | 第92-95页 |
二、义:仁之节也 | 第95-97页 |
三、礼:仁之貌也 | 第97-99页 |
四、智:知者利仁 | 第99-102页 |
五、信:无信不立 | 第102-103页 |
第四节 儒家仁学思想的理论特质与实施原则 | 第103-108页 |
一、儒家仁学思想的理论特质 | 第103-106页 |
二、儒家仁学思想的实施原则 | 第106-108页 |
本章小结 | 第108-110页 |
第三章 儒家仁学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通相合 | 第110-144页 |
第一节 儒家仁学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融通 | 第110-117页 |
一、儒家仁学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域的融通 | 第110-114页 |
二、儒家仁学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现实论域的融通 | 第114-117页 |
第二节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117-131页 |
一、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在价值论域出现的问题 | 第117-121页 |
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域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121-123页 |
三、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在现实论域面临的困境 | 第123-128页 |
四、思想政治教育现实论域出现困境的原因分析 | 第128-131页 |
第三节 儒家仁学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契合 | 第131-142页 |
一、儒家仁学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契合的必要性 | 第131-138页 |
二、儒家仁学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契合的可能性 | 第138-142页 |
本章小结 | 第142-144页 |
第四章 儒家仁学思想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启示 | 第144-188页 |
第一节 主导论启示:坚持主旋律下的多样性教育 | 第144-150页 |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 | 第144-147页 |
二、开展“以人为本”的多样性教育 | 第147-150页 |
第二节 目的论启示: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 第150-157页 |
一、本体目的:修身成人的理想人格 | 第151-154页 |
二、社会目的:天下归仁的理想社会 | 第154-157页 |
第三节 结构论启示:充实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 第157-175页 |
一、儒家仁学思想对政治观教育内容的深入贯彻 | 第158-162页 |
二、儒家仁学思想对价值观教育内容的合理完善 | 第162-167页 |
三、儒家仁学思想对法治观教育内容的积极推进 | 第167-170页 |
四、儒家仁学思想对道德观教育内容的有效强化 | 第170-175页 |
第四节 方法论启示:丰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 第175-186页 |
一、循循善诱 | 第175-177页 |
二、言传身教 | 第177-180页 |
三、因材施教 | 第180-182页 |
四、情境陶冶 | 第182-184页 |
五、知行合一 | 第184-186页 |
本章小结 | 第186-188页 |
第五章 儒家仁学思想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意义 | 第188-241页 |
第一节 主体论意义:塑造个人理想人格 | 第188-203页 |
一、“为己之学”的价值追求 | 第188-191页 |
二、“为仁由己”的实现途径 | 第191-199页 |
三、“为人之师”的师德培育 | 第199-203页 |
第二节 载体论意义:强化家庭学校教育载体功能 | 第203-219页 |
一、加强家庭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性作用 | 第203-209页 |
二、巩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 第209-216页 |
三、构建家庭与学校的“双向互动”模式 | 第216-219页 |
第三节 环境论意义:优化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 第219-229页 |
一、引导社会良善风气的形成 | 第219-222页 |
二、开发网络虚拟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 第222-226页 |
三、发挥榜样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的感染作用 | 第226-229页 |
第四节 管理论意义: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 | 第229-240页 |
一、建立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管理机制 | 第230-234页 |
二、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队伍机制 | 第234-236页 |
三、健全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监督机制 | 第236-238页 |
四、落实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评估机制 | 第238-240页 |
本章小结 | 第240-241页 |
结论 | 第241-245页 |
一、主要结论 | 第241-243页 |
二、研究展望 | 第243-245页 |
参考文献 | 第245-258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258-259页 |
致谢 | 第259-2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