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9-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6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2 土壤中的重金属 | 第15-17页 |
2.1 土壤中重金属的来源 | 第15页 |
2.2 土壤中重金属的危害 | 第15-17页 |
2.2.1 对地下水的污染 | 第15-16页 |
2.2.2 对植物的危害 | 第16页 |
2.2.3 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 第16-17页 |
3 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形态及生物有效性 | 第17-25页 |
3.1 土壤中重金属的形态 | 第17-18页 |
3.2 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 | 第18-21页 |
3.3 影响土壤中重金属形态及生物有效性的因素 | 第21-25页 |
3.3.1 土壤pH值 | 第21页 |
3.3.2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 | 第21-22页 |
3.3.3 土壤有机质 | 第22页 |
3.3.4 土壤氧化还原电位 | 第22-23页 |
3.3.5 土壤质地 | 第23页 |
3.3.6 土壤微生物 | 第23-25页 |
4 水稻对重金属的吸收累积 | 第25-32页 |
4.1 重金属在稻田系统中的迁移转运 | 第25-27页 |
4.2 影响水稻吸收累积重金属的因素 | 第27-31页 |
4.2.1 不同基因型水稻品种 | 第27-28页 |
4.2.2 根表铁膜 | 第28页 |
4.2.3 根系分泌物 | 第28-29页 |
4.2.4 水分管理 | 第29-31页 |
4.3 施用改良剂对土壤-水稻系统中重金属的影响 | 第31-32页 |
5 研究的内容、目标与意义 | 第32-36页 |
5.1 课题来源 | 第32页 |
5.2 研究内容 | 第32-33页 |
5.3 技术路线 | 第33-34页 |
5.4 研究意义 | 第34-36页 |
第二章 不同水稻品种对重金属在水稻中积累、分配的差异 | 第36-5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6-39页 |
1.1 试验地点 | 第36-37页 |
1.2 试验材料 | 第37-38页 |
1.3 试验方法 | 第38页 |
1.4 样品分析测试方法 | 第38页 |
1.5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第38-3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9-49页 |
2.1 不同水稻品种产量及糙米中重金属含量 | 第39-42页 |
2.2 不同水稻品种产量及糙米中重金属含量的频次分布 | 第42-44页 |
2.2.1 水稻产量的频次分布 | 第42页 |
2.2.2 糙米中重金属含量的频次分布 | 第42-44页 |
2.3 不同基因型杂交水稻糙米中重金属吸收积累的差异 | 第44-45页 |
2.4 不同水稻品种水稻各部位中重金属分配的差异 | 第45-48页 |
2.5 糙米中重金属含量与水稻各部位转运系数(TF)的关系 | 第48-49页 |
3 讨论 | 第49-51页 |
4 小结 | 第51-52页 |
第三章 不同组配改良剂对土壤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 第52-6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2-54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52-53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53页 |
1.3 样品分析测试方法 | 第53-54页 |
1.4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第5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4-57页 |
2.1 不同改良剂对土壤pH值的影响 | 第54-55页 |
2.2 不同改良剂对土壤中重金属MgCl_2提取态含量的影响 | 第55-56页 |
2.3 不同改良剂对土壤中重金属TCLP提取态含量的影响 | 第56-57页 |
3 讨论 | 第57-59页 |
4 小结 | 第59-60页 |
第四章 组配改良剂对非根际土壤和根际土壤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 第60-7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0-62页 |
1.1 试验地点 | 第60页 |
1.2 试验材料 | 第60-61页 |
1.3 试验方法 | 第61-62页 |
1.4 样品分析测试方法 | 第62页 |
1.5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第6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2-71页 |
2.1 组配改良剂对非根际土壤和根际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第62-64页 |
2.2 对非根际土壤和根际土壤中MgCl_2提取态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 第64-66页 |
2.3 对非根际土壤和根际土壤中TCLP提取态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 第66-69页 |
2.4 土壤理化性质与重金属生物有效性之间的关系 | 第69-71页 |
3 讨论 | 第71-72页 |
4 小结 | 第72-74页 |
第五章 组配改良剂对水稻各部位中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 第74-9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4-75页 |
1.1 试验地点 | 第74页 |
1.2 试验材料 | 第74页 |
1.3 试验方法 | 第74-75页 |
1.4 样品分析测试方法 | 第75页 |
1.5 根表铁膜提取方法 | 第75页 |
1.6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第7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5-86页 |
2.1 组配改良剂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 第75-76页 |
2.2 组配改良剂对水稻根表铁膜的影响 | 第76-78页 |
2.3 组配改良剂对水稻各部位中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 第78-80页 |
2.4 根表铁膜与水稻根系中重金属含量的关系 | 第80-82页 |
2.5 根际土壤重金属MgCl_2提取态含量与水稻各部位重金属含量之间的关系 | 第82-85页 |
2.6 根际土壤重金属TCLP提取态含量与水稻各部位重金属含量之间的关系 | 第85-86页 |
3 讨论 | 第86-89页 |
3.1 根表铁膜对水稻根系中重金属吸收的阻隔作用 | 第86-87页 |
3.2 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适宜性分析 | 第87-88页 |
3.3 组配改良剂对水稻中不同重金属积累的差异 | 第88-89页 |
4 小结 | 第89-92页 |
第六章 组配改良剂对重金属在稻田系统中的富集、转运的影响 | 第92-10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2-93页 |
1.1 试验地点 | 第92页 |
1.2 试验材料 | 第92页 |
1.3 试验方法 | 第92页 |
1.4 样品分析测试方法 | 第92-93页 |
1.5 重金属富集系数和转运系数计算方法 | 第93页 |
1.6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第9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93-98页 |
2.1 组配改良剂对重金属富集系数(BCF)的影响 | 第93-94页 |
2.2 组配改良剂对重金属根系到茎叶的转运系数(TF_(rs))的影响 | 第94-96页 |
2.3 组配改良剂对重金属茎到谷壳的转运系数(TF_(sh))的影响 | 第96-97页 |
2.4 组配改良剂对重金属谷壳到糙米的转运系数(TF_(hb))的影响 | 第97-98页 |
3 讨论 | 第98-100页 |
3.1 水稻各部位重金属含量与转运系数(TF)之间的关系 | 第98-99页 |
3.2 水稻各部位转运系数(TF)的差异 | 第99-100页 |
4 小结 | 第100-102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2-106页 |
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02-104页 |
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04页 |
3 存在的不足 | 第104-105页 |
4 展望 | 第105-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26页 |
致谢 | 第126-128页 |
作者简历 | 第128-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