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7页 |
符号说明 | 第17-1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9-39页 |
·腈化合物与腈转化酶 | 第19-21页 |
·腈水合酶 | 第21-30页 |
·腈水合酶的分布与种类 | 第21-23页 |
·腈水合酶的性质 | 第23-26页 |
·腈水合酶的结构与催化机理 | 第26-28页 |
·腈水合酶的应用 | 第28-30页 |
·氰离子对腈水合酶的抑制及耐受氰离子的腈水合酶 | 第30-33页 |
·α-氨(羟)基腈的不稳定性 | 第30-31页 |
·氰离子对腈水合酶的抑制 | 第31页 |
·氰离子耐受型腈水合酶及其应用 | 第31-33页 |
·咪唑啉酮除草剂关键中间体——2-氨基-2,3-二甲基丁酰胺 | 第33-37页 |
·α-氨基酰胺类化合物的用途 | 第33页 |
·咪唑啉酮除草剂 | 第33-35页 |
·2-氨基-2,3-二甲基丁酰胺 | 第35-36页 |
·2-氨基-2,3-二甲基丁酰胺的合成 | 第36-37页 |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37-39页 |
第二章 基于亚铁和铁离子与α-氨基腈(酰胺)溶液反应的腈转化酶高通量筛选模型构建 | 第39-55页 |
·引言 | 第39-4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2-45页 |
·化学试剂与主要仪器 | 第42-43页 |
·菌株 | 第43页 |
·培养基 | 第43页 |
·显色反应机理的研究 | 第43页 |
·ADBA溶液检测限测定 | 第43-44页 |
·腈转化酶产生菌的筛选 | 第44-45页 |
·分析方法 | 第4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5-53页 |
·显色反应机理假设 | 第45-48页 |
·ADBA检测限的测定 | 第48-49页 |
·腈转化酶产生菌的筛选 | 第49-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三章 ADBN腈水合酶产生菌的鉴定及酶学特性研究 | 第55-71页 |
·引言 | 第55-5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6-59页 |
·菌种 | 第56页 |
·化学试剂 | 第56页 |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 第56-57页 |
·菌体形态特征观察 | 第57页 |
·生理生化特征鉴定 | 第57页 |
·16S rDNA的扩增与序列分析 | 第57-58页 |
·系统发育学分析 | 第58页 |
·静息细胞转化 | 第58-59页 |
·分析方法 | 第59页 |
·酶活定义 | 第5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9-69页 |
·产物的鉴定 | 第59-60页 |
·菌株ZA0707 的鉴定 | 第60-63页 |
·ZA0707 和R. boritolerans CCTCC M 208108 腈水合酶的氰离子耐受性 | 第63-65页 |
·ZA0707 和R. boritolerans CCTCC M 208108 腈水合酶的产物耐受性 | 第65-66页 |
·ZA0707 和R. boritolerans CCTCC M 208108 腈水合酶的热稳定性 | 第66-67页 |
·ZA0707 和R. boritolerans CCTCC M 208108 腈水合酶的底物特异性 | 第67-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四章 R. boritolerans CCTCC M 208108 产ADBN腈水合酶的产酶条件优化 | 第71-93页 |
·引言 | 第71-7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2-73页 |
·菌株 | 第72页 |
·培养基 | 第72页 |
·培养条件 | 第72-73页 |
·菌体制备 | 第73页 |
·生物量测定 | 第73页 |
·静息细胞转化 | 第73页 |
·分析方法 | 第73页 |
·酶活定义 | 第7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3-92页 |
·诱导剂的选择 | 第73-74页 |
·诱导剂浓度的优化 | 第74-75页 |
·金属离子的选择 | 第75-76页 |
·金属离子浓度的优化 | 第76-77页 |
·氮源的选择 | 第77-78页 |
·氮源浓度的优化 | 第78-79页 |
·碳源的选择 | 第79-80页 |
·碳源组合比例优化 | 第80-81页 |
·碳源浓度的优化 | 第81-82页 |
·响应面法优化培养基配比 | 第82-88页 |
·其他培养条件的影响 | 第88-91页 |
·菌体生长及产酶曲线 | 第91-92页 |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第五章 R. boritolerans CCTCC M 208108 静息细胞在水相和两相体系中合成ADBA的研究 | 第93-111页 |
·引言 | 第93-9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94-95页 |
·菌株 | 第94页 |
·培养基 | 第94页 |
·静息细胞的制备 | 第94-95页 |
·静息细胞转化 | 第95页 |
·酶活和比酶活定义 | 第95页 |
·分析方法 | 第9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95-110页 |
·底物浓度对酶活的影响 | 第95-96页 |
·反应体系pH对酶活的影响 | 第96-97页 |
·反应温度对酶活的影响 | 第97-99页 |
·有机溶剂对酶催化反应的影响 | 第99-100页 |
·金属离子酶催化反应影响 | 第100-103页 |
·反应动力学参数的确定 | 第103-104页 |
·不同温度对底物解离的影响 | 第104-105页 |
·水相和两相反应体系中连续化生产ADBA | 第105-109页 |
·菌体的回收利用 | 第109-110页 |
·本章小结 | 第110-111页 |
第六章 珍珠岩吸附固定化R. boritolerans CCTCC M 208108 生产ADBA的研究 | 第111-125页 |
·前言 | 第111-11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12-116页 |
·菌种与材料 | 第112-113页 |
·培养基及静息细胞制备 | 第113页 |
·载体预处理 | 第113页 |
·固定化细胞的制备方法 | 第113页 |
·固定化细胞转化ADBN | 第113页 |
·固定化细胞的吸附稳定性 | 第113页 |
·珍珠岩固定化细胞的微观结构观察 | 第113-114页 |
·珍珠岩固定化生物量的测定 | 第114页 |
·珍珠岩固定化条件优化 | 第114-115页 |
·固定化细胞性质考察 | 第115-116页 |
·分析方法 | 第11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16-124页 |
·固定化材料的选择 | 第116-118页 |
·珍珠岩固定化操作方式的确定 | 第118页 |
·珍珠岩固定化条件优化 | 第118-121页 |
·固定化细胞转化ADBN的反应动力学参数和达姆科勒数的确定 | 第121-123页 |
·珍珠岩固定化细胞的氰离子耐受性 | 第123页 |
·珍珠岩固定化细胞的重复利用性能 | 第123-124页 |
·本章小结 | 第124-125页 |
第七章 2-氨基-2,3-二甲基丁酰胺的分离与纯化 | 第125-135页 |
·引言 | 第12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25-127页 |
·菌种与试剂 | 第125-126页 |
·主要仪器 | 第126页 |
·ADBA的制备 | 第126页 |
·产物的分离 | 第126页 |
·重结晶单一溶剂的选择 | 第126页 |
·收率实验 | 第126-127页 |
·重结晶混合溶液比例的选择 | 第127页 |
·重结晶产物的表征 | 第12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27-134页 |
·产物的分离 | 第127-128页 |
·重结晶单一溶剂的选择 | 第128-129页 |
·重结晶温度对ADBA收率的影响 | 第129-130页 |
·乙酸乙酯/ADBA的比率对ADBA收率的影响 | 第130页 |
·混合溶剂的组成对ADBA收率的影响 | 第130-131页 |
·产物粗品重结晶 | 第131页 |
·重结晶产物的表征 | 第131-134页 |
·本章小结 | 第134-135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5-139页 |
·结论 | 第135-138页 |
·展望 | 第138-13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申请专利 | 第139-141页 |
参考文献 | 第141-157页 |
致谢 | 第1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