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张力控制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3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4-15页 |
第2章 张力控制系统方案设计 | 第15-27页 |
2.1 拉丝机基本结构 | 第15-16页 |
2.2 张力控制系统研究 | 第16-20页 |
2.2.1 张力控制方式简介 | 第16-17页 |
2.2.2 张力控制策略研究 | 第17-20页 |
2.3 受力分析及影响张力控制的因素 | 第20-23页 |
2.3.1 张力的产生 | 第20-21页 |
2.3.2 拉丝主体打滑对张力的影响 | 第21-23页 |
2.4 张力控制系统方案设计 | 第23-25页 |
2.4.1 小张力、高精度张力控制系统的要求 | 第23-24页 |
2.4.2 总体控制方案设计 | 第24-2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第3章 张力控制系统硬件 | 第27-43页 |
3.1 PLC选型 | 第27-32页 |
3.1.1 CPU模块L02CPU | 第27-29页 |
3.1.2 A/D模-数转换模块L60AD4 | 第29页 |
3.1.3 D/A数-模转换模块L60DA4 | 第29-30页 |
3.1.4 通讯模块L6ADP-R2(RS-232适配器) | 第30-31页 |
3.1.5 电源模块L61P及盖板L6EC | 第31-32页 |
3.2 张力的测量 | 第32-34页 |
3.3 人机交互界面的选择 | 第34-35页 |
3.4 伺服电机的选择 | 第35-40页 |
3.5 张力控制系统数学模型建立 | 第40-42页 |
3.5.1 伺服电机模型 | 第40-41页 |
3.5.2 张力传感器模型 | 第41-42页 |
3.5.3 张力控制系统整体模型 | 第4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4章 张力控制系统算法的设计和仿真 | 第43-61页 |
4.1 线张力的PID控制 | 第43-45页 |
4.2 线张力的模糊PID控制器设计 | 第45-59页 |
4.2.1 模糊PID控制器的结构设计 | 第46-47页 |
4.2.2 输入输出语言变量的选取 | 第47-48页 |
4.2.3 隶属度函数的确定 | 第48-53页 |
4.2.4 论域、模糊控制量化因子及比例因子的确定 | 第53页 |
4.2.5 模糊PID控制规则的确定 | 第53-57页 |
4.2.6 模糊PID控制MATLAB-SIMULINK仿真 | 第57-59页 |
4.3 仿真结果分析 | 第5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5章 张力控制系统软件设计及联调 | 第61-75页 |
5.1 PLC软件设计 | 第61-69页 |
5.1.1 常规PID控制算法在L-PLC上的实现 | 第61-62页 |
5.1.2 模糊PID控制算法在L-PLC上的实现 | 第62-66页 |
5.1.3 利用GX Works2进行梯形图编程 | 第66-69页 |
5.2 控制系统界面设计 | 第69-73页 |
5.2.1 可视化界面的编程环境 | 第69页 |
5.2.2 主界面的说明与操作 | 第69-71页 |
5.2.3 其他界面的说明与操作 | 第71-73页 |
5.3 张力控制系统的联调 | 第73-74页 |
5.3.1 伺服控制器的调试 | 第73页 |
5.3.2 张力控制系统调试结果 | 第73-7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5-77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75页 |
6.2 展望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8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