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土力学、地基基础工程论文--土力学论文

干湿循环对非饱和土力学特性影响及非饱和土本构关系探讨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主要符号表第21-25页
1 绪论第25-61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25-26页
    1.2 土水特征曲线的研究现状第26-33页
        1.2.1 土水特征曲线的测量及拟合模型第27-30页
        1.2.2 土水特征曲线的滞回特性研究第30-31页
        1.2.3 变形对土水特征曲线影响研究现状第31-33页
    1.3 非饱和土的抗剪强度特性试验及其理论第33-41页
        1.3.1 非饱和土的抗剪强度特性试验第33-36页
        1.3.2 非饱和土抗剪强度理论第36-41页
    1.4 非饱和土动力学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第41-46页
        1.4.1 小应变条件下非饱和土的动力特性研究第42-43页
        1.4.2 非饱和土的动强度、液化和变形特性第43-45页
        1.4.3 非饱和土动力响应数值分析第45-46页
    1.5 非饱和土本构关系研究现状第46-58页
        1.5.1 弹塑性模型第46-56页
        1.5.2 损伤力学模型第56页
        1.5.3 基于热力学的多相孔隙介质理论模型第56-58页
        1.5.4 广义吸力模型第58页
    1.6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及内容第58-61页
        1.6.1 研究思路第58-59页
        1.6.2 研究内容第59-61页
2 干湿循环条件下不同初始干密度土体的饱和静力特性试验第61-85页
    2.1 引言第61-62页
    2.2 试验条件第62-65页
        2.2.1 试验设备第62页
        2.2.2 土的基本性质第62页
        2.2.3 试样制备方法第62-64页
        2.2.4 试验方案第64-65页
    2.3 干湿循环对不同初始干密度土体力学特性的影响第65-74页
        2.3.1 应力-应变关系第65-68页
        2.3.2 强度特性第68-71页
        2.3.3 孔隙水压力发展特性第71-73页
        2.3.4 剪切过程中的有效应力路径第73-74页
    2.4 干燥应力对粉质黏土力学性质的影响第74-77页
    2.5 试验结果的讨论第77-82页
        2.5.1 干湿循环对饱和土力学特性影响的机理分析第77-80页
        2.5.2 试验结果的讨论第80-81页
        2.5.3 电镜扫描试验第81-82页
    2.6 本章小结第82-85页
3 干湿循环条件下非饱和土静、动力特性试验第85-113页
    3.1 引言第85-86页
    3.2 制样方法的改进第86-91页
        3.2.1 有的制样技术第86-87页
        3.2.2 制样过程及方法第87-89页
        3.2.3 试样均一性评价第89-91页
        3.2.4 干湿循环试样制备第91页
    3.3 干湿循环条件下粉质黏土的土-水特征曲线第91-96页
        3.3.1 试验方法第92-93页
        3.3.2 试验结果与分析第93-95页
        3.3.3 土水特征曲线的拟合第95-96页
    3.4 干湿循环对非饱和土静力特性的影响第96-99页
        3.4.1 试验设备和试验方案第96-97页
        3.4.2 三轴剪切试验结果与分析第97-99页
    3.5 干湿循环对非饱和土动力特性的影响第99-106页
        3.5.1 试验设备的改进第99-100页
        3.5.2 试验方案第100-101页
        3.5.3 试验结果分析第101-106页
    3.6 干湿循环对非饱和土力学特性影响机理分析及试验结果的讨论第106-110页
        3.6.1 干湿循环对非饱和土力学特性影响机理第106-108页
        3.6.2 干湿循环对非饱和土静力特性影响试验结果分析第108-109页
        3.6.3 干湿循环对非饱和土动力特性影响试验结果分析第109-110页
    3.7 本章小结第110-113页
4 超固结非饱和土本构模型研究第113-147页
    4.1 引言第113-114页
    4.2 超固结非饱和土本构模型的推导第114-123页
        4.2.1 屈服函数第114-118页
        4.2.2 塑性乘子及弹塑性刚度矩阵第118-120页
        4.2.3 水力特性第120-122页
        4.2.4 模型参数的确定第122-123页
    4.3 本构模型的验证第123-131页
        4.3.1 常吸力条件下正常固结非饱和土三轴排水剪切力学特性模拟第123-126页
        4.3.2 常吸力条件下超固结非饱和土三轴排水剪切力学特性模拟第126-128页
        4.3.3 常吸力条件下非饱和土循环加载力学特性模拟第128-131页
    4.4 不排水、不排气条件下的力学特性模拟第131-140页
        4.4.1 基本假设第131页
        4.4.2 三轴剪切条件下的固-液-气三相耦合控制方程第131-136页
        4.4.3 不排水、不排气条件下三轴剪切力学特性模拟第136-140页
    4.5 干湿循环前后泥浆固结非饱和土三轴排水剪切力学特性模拟第140-145页
    4.6 本章小结第145-147页
5 非饱和土三相耦合的有限元数值实现及其应用第147-172页
    5.1 引言第147页
    5.2 固-液-气三相耦合控制方程第147-155页
        5.2.1 基本假设第147-148页
        5.2.2 三相全耦合控制方程的建立第148-154页
        5.2.3 三相耦合简化控制方程的建立第154-155页
    5.3 控制方程的离散第155-159页
        5.3.1 空间离散第155-157页
        5.3.2 时间离散第157页
        5.3.3 控制方程的线性化弱形式第157-158页
        5.3.4 控制方程的有限元格式第158-159页
    5.4 数值计算流程第159页
    5.5 非饱和土三相耦合数值分析的应用第159-171页
        5.5.1 饱和土的单剪试验数值分析第161-162页
        5.5.2 非饱和渗流的准静力分析第162-168页
        5.5.3 干湿循环对土坝渗流的影响分析第168-171页
    5.6 本章小结第171-172页
6 结论与展望第172-176页
    6.1 结论第172-174页
    6.2 创新点第174页
    6.3 展望第174-176页
参考文献第176-192页
附录A 三相耦合控制方程的线性化弱形式第192-197页
附录B 控制方程的有限单元格式第197-208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第208-210页
致谢第210-211页
作者简介第211页

论文共21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番茄SpWRKY转录因子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
下一篇:约束混凝土柱组合梁框架节点及框架施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