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毛奇龄生平及对其骈文创作的影响 | 第7-18页 |
第一节 毛奇龄生平 | 第7-13页 |
(一) 历经变乱,坎坷人生 | 第7-11页 |
(二) 身前身后,备受争议 | 第11-13页 |
第二节 毛奇龄生平对其骈文创作的影响 | 第13-18页 |
(一) 大量应制之作 | 第13-14页 |
(二) 含蓄的兴亡之感 | 第14-16页 |
(三) 羁旅之情的体现 | 第16-18页 |
第二章:毛奇龄骈文的内容特色 | 第18-30页 |
第一节 版本与篇目 | 第18-20页 |
(一) 版本 | 第18页 |
(二) 篇目 | 第18-20页 |
第二节 题材与内容 | 第20-30页 |
(一) 骈体公文 | 第20-22页 |
(二) 歌功颂德 | 第22-24页 |
(三) 戏谑游戏 | 第24-25页 |
(四) 酬酢往来 | 第25-28页 |
(五) 描景抒怀 | 第28-30页 |
第三章:毛奇龄的骈体赋 | 第30-37页 |
第一节 毛奇龄的辞赋观 | 第30-33页 |
第二节 毛奇龄骈体赋的创作特色 | 第33-37页 |
第四章:毛奇龄骈文的艺术价值——兼与陈维崧骈文的比较 | 第37-53页 |
第一节 以学力驭文 | 第37-43页 |
(一) 毛奇龄与陈维崧的交游概况 | 第37页 |
(二) 毛奇龄与陈维崧的骈文创作比较 | 第37-39页 |
(三) 平滇颂 | 第39-43页 |
第二节 风格与渊源 | 第43-50页 |
(一) 师法六朝 | 第43-45页 |
(二) 骈散交融的完美诠释者 | 第45-48页 |
(三) 齐梁之风的不良影响 | 第48-50页 |
第三节 文学史地位 | 第50-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