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改进AHP的EPC项目总承包商风险管理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3 研究现状分析 | 第13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3-1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2 基本理论概述 | 第15-21页 |
2.1 EPC总承包模式基本理论概述 | 第15-17页 |
2.1.1 EPC模式的概念 | 第15页 |
2.1.2 EPC模式工作内容及流程 | 第15-16页 |
2.1.3 EPC模式特点 | 第16-17页 |
2.2 风险管理基本理论概述 | 第17-19页 |
2.2.1 风险的定义 | 第17-18页 |
2.2.2 风险的分类 | 第18-19页 |
2.2.3 风险管理的基本内容 | 第19页 |
2.3 本章小节 | 第19-21页 |
3 EPC项目总承包商风险的识别 | 第21-36页 |
3.1 建设项目风险识别原则及依据 | 第21-22页 |
3.1.1 风险识别的原则 | 第21页 |
3.1.2 风险识别的依据 | 第21-22页 |
3.2 建设项目风险识别的方法 | 第22-23页 |
3.3 EPC总承包项目的风险因素 | 第23-27页 |
3.4 EPC项目总承包商增加的主要风险 | 第27-28页 |
3.5 EPC项目总承包商典型风险 | 第28-33页 |
3.5.1 环境系统风险 | 第28-29页 |
3.5.2 管理系统风险 | 第29-30页 |
3.5.3 经营系统风险 | 第30-31页 |
3.5.4 实施系统风险 | 第31-33页 |
3.6 EPC项目总承包商风险清单 | 第33-35页 |
3.7 本章小节 | 第35-36页 |
4 EPC项目总承包商风险评价方法及评价模型构建 | 第36-48页 |
4.1 EPC项目总承包商风险评价 | 第36-39页 |
4.1.1 风险评价的目的 | 第36页 |
4.1.2 风险评价的方法 | 第36-39页 |
4.2 改进的层次分析法 | 第39页 |
4.3 改进判断矩阵的构造 | 第39-41页 |
4.3.1 基于德尔菲法的改造 | 第39-40页 |
4.3.2 基于加权平均判断矩阵的改造 | 第40-41页 |
4.3.3 基于复合法判断矩阵的构造 | 第41页 |
4.4 改进一致性检验 | 第41-43页 |
4.4.1 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概念 | 第41-42页 |
4.4.2 引入指数标度 | 第42-43页 |
4.5 EPC项目总承包商风险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43-47页 |
4.6 本章小节 | 第47-48页 |
5 EPC项目总承包商风险的应对 | 第48-54页 |
5.1 风险应对常见方法 | 第48-49页 |
5.1.1 风险回避 | 第48页 |
5.1.2 风险控制 | 第48-49页 |
5.1.3 风险转移 | 第49页 |
5.1.4 风险自留 | 第49页 |
5.2 EPC项目总承包商风险应对措施 | 第49-53页 |
5.2.1 环境系统风险应对 | 第50-51页 |
5.2.2 管理系统风险应对 | 第51页 |
5.2.3 经营系统风险应对 | 第51-52页 |
5.2.4 实施系统风险应对 | 第52-53页 |
5.3 本章小节 | 第53-54页 |
6 EPC项目总承包商风险管理案例分析 | 第54-76页 |
6.1 项目介绍 | 第54-56页 |
6.1.1 工程概况 | 第54-55页 |
6.1.2 工程合同 | 第55页 |
6.1.3 项目管理总体目标 | 第55-56页 |
6.1.4 建设条件 | 第56页 |
6.2 项目风险识别 | 第56-61页 |
6.2.1 项目风险因素识别 | 第56-60页 |
6.2.2 项目风险清单 | 第60-61页 |
6.3 运用改进的AHP对风险进行评价 | 第61-74页 |
6.3.1 建立风险层次结构模型 | 第62页 |
6.3.2 用复合法及指数标度构造判断矩阵 | 第62-67页 |
6.3.3 层次单排序 | 第67-72页 |
6.3.4 层次总排序及风险评价结果 | 第72-74页 |
6.4 项目风险应对 | 第74-75页 |
6.5 本章小节 | 第75-7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6-78页 |
结论 | 第76-77页 |
展望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附录 | 第82-8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成果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