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1.2.1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0-11页 |
1.2.2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1.3 研究方法及思路 | 第12-13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1.4 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第13-15页 |
1.4.1 创新点 | 第13-14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14-15页 |
2 案例介绍 | 第15-20页 |
2.1 中植资本管理有限公司 | 第15-17页 |
2.1.1 中植资本与市公司并购基金业务 | 第16页 |
2.1.2 中植资本的投资优势 | 第16-17页 |
2.2 中南重工 | 第17-18页 |
2.2.1 中南重工主营业务及未来战略定位 | 第17-18页 |
2.2.2 中南重工与PE机构设立产业并购基金情况 | 第18页 |
2.3 基金概况 | 第18-20页 |
3 案例背景 | 第20-27页 |
3.1 中国“PE+上市公司”型并购基金的发展状况 | 第20-22页 |
3.1.1 并购重组市场发展迅猛 | 第20页 |
3.1.2 关于医疗机械行业的产业并购基金最活跃 | 第20-22页 |
3.1.3 产业并购基金退出收益良好 | 第22页 |
3.2 我国“PE+上市公司”型并购基金的优势 | 第22-25页 |
3.2.1 吸引社会民间资本参与,激活资本市场 | 第23页 |
3.2.2 利用市场化的并购来规避前期并购风险 | 第23-24页 |
3.2.3 实现资本及业务方面的优势互补 | 第24页 |
3.2.4 提前锁定退出渠道以实现合作双赢 | 第24-25页 |
3.3 我国“PE+上市公司”型并购基金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5-27页 |
3.3.1 获得资本利得收益成为部分并购基金成立的目的 | 第25页 |
3.3.2 在退出阶段的标的估值存在利益冲突 | 第25-26页 |
3.3.3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全与不及时 | 第26-27页 |
4 案例分析 | 第27-35页 |
4.1 中南文化传媒基金设立动因分析 | 第27-28页 |
4.1.1 中南重工可实现从制造业向文化传媒业的转型 | 第27-28页 |
4.1.2 资本市场对文化传媒企业发展前景的认可 | 第28页 |
4.2 中南文化传媒基金的具体运作分析 | 第28-33页 |
4.2.1 实行有限合伙制 | 第29页 |
4.2.2 合资设立基金管理人 | 第29-30页 |
4.2.3 资金来源多元化 | 第30-31页 |
4.2.4 严格筛选投资标的 | 第31-33页 |
4.3 中南文化传媒基金运作中存在的问题 | 第33-35页 |
4.3.1 部门设置有待完善,未设立风险隔离墙 | 第33页 |
4.3.2 投后人员整合能力有待提高 | 第33-34页 |
4.3.3 投资退出阶段尚未设置股权回购条款 | 第34-35页 |
5 案例启示 | 第35-37页 |
5.1 并购基金应围绕创新型中小企业布局 | 第35页 |
5.2 并购基金应采取积极措施降低委托代理风险 | 第35-36页 |
5.3 并购基金应提高标的公司的投后管理能力 | 第36页 |
5.4 理性看待对赌协议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0页 |
致谢 | 第40-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