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绪论 | 第13-54页 |
第一节 旧金山唐人街作家群介绍 | 第14-24页 |
第二节 赵健秀、伍慧明与陈耀光的唐人街叙事及研究综述 | 第24-43页 |
第三节 论文的研究对象、理论思考和整体结构 | 第43-54页 |
第一章 逃离唐人街—分裂的文化身份 | 第54-101页 |
第一节 疏离于唐人街之内外社会的文化身份 | 第55-75页 |
第二节 分裂于“孝道”与“同化”之间的文化身份 | 第75-94页 |
第三节 东方主义视角再现“贫民窟”形象的唐人街 | 第94-101页 |
第二章 出走与回归唐人街—协商的文化身份 | 第101-152页 |
第一节 华裔美国男性主体协商的文化身份 | 第103-120页 |
第二节 华裔美国女性主体协商的文化身份 | 第120-143页 |
第三节 双重视角再现“桑梓地”形象的唐人街 | 第143-152页 |
第三章 超越唐人街—重构的文化身份 | 第152-189页 |
第一节 重构的华裔美国个体文化身份 | 第155-167页 |
第二节 重构的华裔美国群体文化身份 | 第167-182页 |
第三节 多元视角再现“新家园”形象的唐人街 | 第182-189页 |
结论 | 第189-194页 |
参考文献 | 第194-2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