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6-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绪论 | 第14-2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15-17页 |
1.2.1 可再生能源的可靠性建模与分析 | 第15页 |
1.2.2 风光储互补的研究平台 | 第15-16页 |
1.2.3 可再生能源发电对配电网规划的影响 | 第16-17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4页 |
1.3.1 可再生能源发电随机性分析 | 第17-18页 |
1.3.2 风光互补发电电力系统优化配置 | 第18-22页 |
1.3.3 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潮流分析 | 第22-24页 |
1.4 论文主要工作 | 第24-27页 |
2 可再生能源发电评估和随机波动特性分析 | 第27-48页 |
2.1 概述 | 第27页 |
2.2 太阳能发电系统建模 | 第27-30页 |
2.2.1 光伏电池模型 | 第27-28页 |
2.2.2 光伏系统输出功率随机模型 | 第28-29页 |
2.2.3 光伏系统输出功率评估 | 第29-30页 |
2.3 风电系统建模 | 第30-35页 |
2.3.1 风速的随机波动特性 | 第30-31页 |
2.3.2 高度效应 | 第31页 |
2.3.3 风能密度 | 第31-32页 |
2.3.4 风机输出功率评估 | 第32-33页 |
2.3.5 风电系统的随机模型 | 第33-35页 |
2.4 基于马尔科夫链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可靠性评估 | 第35-42页 |
2.4.1 马尔科夫链的相关知识 | 第35-36页 |
2.4.2 含储能单元的风力发电系统 | 第36-37页 |
2.4.3 储能单元电量的随机波动特性 | 第37-38页 |
2.4.4 蓄电池SOC的马尔科夫模型 | 第38-40页 |
2.4.5 基于马尔科夫链的可靠性评估 | 第40-42页 |
2.5 算例分析 | 第42-46页 |
2.6 小结 | 第46-48页 |
3 含储能单元的风光互补发电系统优化配置 | 第48-66页 |
3.1 概述 | 第48页 |
3.2 风光互补系统结构 | 第48-52页 |
3.2.1 风光资源的发电能力评估 | 第49-50页 |
3.2.2 负荷曲线 | 第50-52页 |
3.3 系统成本 | 第52页 |
3.4 计及能源波动性风光储电力系统配置的直接算法 | 第52-60页 |
3.4.1 蓄电池的充放电特性分析 | 第52-53页 |
3.4.2 基于SOC周期不变性原则的系统配置 | 第53-57页 |
3.4.3 仿真分析 | 第57-60页 |
3.5 基于多目标PSO算法的风光储系统规划 | 第60-65页 |
3.5.1 优化问题建模 | 第60-61页 |
3.5.2 改进的pareto粒子群优化算法 | 第61-63页 |
3.5.3 基于多目标PSO的系统优化配置 | 第63页 |
3.5.4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63-65页 |
3.6 小结 | 第65-66页 |
4 基于概率潮流的分布式新能源电源优化配置 | 第66-78页 |
4.1 概述 | 第66页 |
4.2 蒙特卡罗模拟 | 第66-67页 |
4.3 基于半不变量与级数展开法的概率潮流 | 第67-69页 |
4.3.1 理论基础 | 第67-69页 |
4.3.2 概率潮流计算 | 第69页 |
4.4 优化建模 | 第69-71页 |
4.4.1 负荷随机模型 | 第69页 |
4.4.2 目标函数 | 第69-70页 |
4.4.3 约束方程 | 第70-71页 |
4.5 算法流程 | 第71-72页 |
4.6 算例分析 | 第72-77页 |
4.7 小结 | 第77-78页 |
5 基于凸锥优化理论的可再生能源电源在配电网中的优化配置 | 第78-95页 |
5.1 概述 | 第78页 |
5.2 锥优化理论 | 第78-81页 |
5.2.1 二阶锥优化问题的标准模型 | 第78-79页 |
5.2.2 Lagrange对偶 | 第79-80页 |
5.2.3 最优性条件 | 第80-81页 |
5.3 潮流凸松弛 | 第81-88页 |
5.3.1 支路潮流方程 | 第81-82页 |
5.3.2 潮流的相角松弛 | 第82-83页 |
5.3.3 最优潮流的锥松弛 | 第83-84页 |
5.3.4 最优解的保真性 | 第84-88页 |
5.4 基于凸二阶锥的配电网规划 | 第88-91页 |
5.4.1 风电发电波动的离散概率描述 | 第88-89页 |
5.4.2 计及风电波动的配电网规划建模 | 第89-91页 |
5.5 算例分析 | 第91-93页 |
5.6 小结 | 第93-95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95-99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95-97页 |
6.2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 第97页 |
6.3 不足与展望 | 第97-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12页 |
作者介绍 | 第112-113页 |
攻读博士期间所发表(含录用)论文 | 第113-114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第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