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论文--农业劳动力与农业人口论文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

中文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图表目次第15-16页
导论第16-26页
    一、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第16-19页
    二、基本概念的界定第19-21页
    三、研究思路与分析架构第21-22页
    四、研究方法第22-24页
    五、创新与不足第24-26页
第一章 国内外有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探讨第26-47页
    第一节 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理论第26-39页
        一、古典经济学理论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第26-28页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农村人口流动的基本观点第28-30页
        三、发展经济学理论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第30-39页
    第二节 国内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理论第39-47页
        一、国内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述评第39-46页
        二、国内理论研究的不足第46-47页
第二章 国外及中国台湾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实践及其启示第47-73页
    第一节 西方发达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实践第47-56页
        一、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第48-50页
        二、美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第50-52页
        三、德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第52-54页
        四、日本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第54-56页
    第二节 中等发达国家及中国台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第56-62页
        一、韩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第56-59页
        二、中国台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第59-62页
    第三节 发展中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实践第62-68页
        一、印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第62-65页
        二、巴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第65-68页
    第四节 代表性国家和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启示第68-73页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必须重视农业的基础性作用第68-69页
        二、工业化道路的选择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决定性影响第69页
        三、发展农村工业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第69-70页
        四、应选择适合本国(地区)特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式第70-71页
        五、注重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条件第71-72页
        六、土地制度及农业政策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重大影响第72-73页
第三章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特征第73-93页
    第一节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考察第73-80页
        一、改革开放前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第73-76页
        二、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第76-80页
    第二节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第80-83页
        一、全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巨大,且还在不断增加第80-81页
        二、城镇失业人口增加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度加大第81-82页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放缓,转移规模严重不足第82-83页
    第三节 现阶段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特征第83-88页
        一、转移的地域和流向特征第83-85页
        二、转移的产业分布特征第85页
        三、转移的社会群体特征第85-87页
        四、转移的外出方式特征第87-88页
        五、转移的就业特征第88页
    第四节 新时期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启示第88-93页
        一、必须高度重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第89-90页
        二、必须发挥市场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主导作用第90页
        三、必须坚持制度改革和创新第90-91页
        四、必须坚持多渠道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第91-92页
        五、必须坚持渐进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路径第92-93页
第四章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动因、制约因素及效应分析第93-111页
    第一节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动因分析第93-98页
        一、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因素第93-95页
        二、农业技术进步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内在因素第95页
        三、城乡、产业、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直接经济动因第95-97页
        四、国家制度性安排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体制性原因第97-98页
    第二节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分析第98-105页
        一、工业化路径偏差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第98-99页
        二、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经济制度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第99-100页
        三、农村城市化进程滞后严重影响劳动力剩余转移进程第100-102页
        四、乡镇企业发展缓慢,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下降第102-103页
        五、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是影响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障碍第103-104页
        六、劳动力市场组织程度偏低是影响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第104-105页
    第三节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效应分析第105-111页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了国民经济增长第105-106页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为国民经济提供了重要的积累渠道第106-108页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产生重大推动作用第108-109页
        四、劳动力转移促进了输出地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第109页
        五、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成为扩大就业和增收的重要途径第109-110页
        六、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推动改革和制度创新的重要力量第110-111页
第五章 中国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思路及模式选择第111-125页
    第一节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指导思想第111-114页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应与解决“三农”问题相结合第111-112页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应与推进城市化相结合第112-113页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应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第113页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应将政府调控和市场化转移相结合第113-114页
    第二节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思路第114-119页
        一、坚持就业优先的经济发展模式,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第114-115页
        二、坚持农业内部转移与二、三产业转移并重,多渠道多形式转移农村劳动力第115页
        三、坚持异地转移与就地转移相结合第115-116页
        四、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合理有序流动第116-117页
        五、坚持推进城乡配套改革,消除农民进城就业和居住的制度性障碍第117页
        六、坚持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将农村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第117-118页
        七、坚持国内转移与国际转移并重,积极开展对外劳务合作第118-119页
    第三节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模式选择第119-125页
        一、不离土不离乡转移模式第119-120页
        二、离土不离乡转移模式第120-121页
        三、离乡进城模式分析第121-122页
        四、离土离乡模式分析第122-125页
第六章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安排和政策取向第125-150页
    第一节 发展现代农业,在农业内部转移和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第125-127页
        一、发展和推广劳动密集型农业技术第125-126页
        二、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第126页
        三、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村第三产业第126-127页
        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缓解劳动力过剩的压力第127页
    第二节 着力推进农村工业化,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空间第127-132页
        一、农村工业化的地位第128-129页
        二、中国农村工业化的进程和主要模式第129-130页
        三、农村工业化必须按新型工业化发展要求进行战略调整第130-132页
    第三节 加快农村城市化步伐,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第132-134页
        一、中国城市化发展成果及存在的问题第132-133页
        二、实施多元化的城市化发展战略第133-134页
    第四节 坚持制度创新,消除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性障碍第134-140页
        一、改革户籍管理制度第134-136页
        二、建立产权明晰、合理流转的土地制度第136-138页
        三、逐步建立一个全面、公平的社会保障体系第138-140页
    第五节 建立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资源自由流动第140-143页
        一、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的负面效应第140-141页
        二、建设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基本思路和对策第141-143页
    第六节 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力度,提高农民非农就业的能力第143-146页
        一、劳动力素质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第143-144页
        二、加大农村人力资源投资,提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水平第144-146页
    第七节 加强对外劳务输出,积极拓展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领域第146-150页
        一、国际劳务输出与中国对外劳务输出的现状第146-147页
        二、中国农民对外劳务输出存在的问题第147-148页
        三、促进中国农民对外劳务输出的建议第148-150页
参考文献第150-161页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第161-162页
后记第162-163页

论文共1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面向模糊车间调度问题的智能算法研究
下一篇:考古遗址公园特征与规划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