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刑法中的伪造行为研究
内容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8-9页 |
一、伪造行为概述 | 第9-16页 |
(一)伪造行为的历史渊源 | 第9-10页 |
(二)我国刑法中伪造行为的含义 | 第10-13页 |
1.刑法理论中对伪造行为的不同理解 | 第11-12页 |
2.我国刑法中伪造行为的概念 | 第12-13页 |
(三)我国刑法中伪造行为的本质 | 第13-16页 |
1.伪造行为的形式主义与实质主义之争 | 第13-15页 |
2.对伪造行为本质的界定 | 第15-16页 |
二、我国刑法中伪造行为的对象和可罚性特征 | 第16-31页 |
(一)伪造行为的对象 | 第16-26页 |
1.伪造行为的对象属性 | 第16-17页 |
(1)社会公共信用性 | 第16页 |
(2)真实存在性 | 第16-17页 |
2.伪造行为的对象范围 | 第17-26页 |
(二)伪造行为的可罚性特征 | 第26-31页 |
1.作为类型化的伪造行为的可罚性特征 | 第26-28页 |
2.具体伪造行为的可罚性特征 | 第28-31页 |
三、我国刑法中伪造行为的基本类型 | 第31-41页 |
(一)基于制作权限的分类 | 第31-36页 |
1.有形伪造行为 | 第31-33页 |
2.无形伪造行为 | 第33-36页 |
(二)基于行为方式的分类 | 第36-41页 |
1.伪造 | 第36-38页 |
2.变造 | 第38-39页 |
3.擅自制造 | 第39-41页 |
四、我国刑法中伪造型犯罪的立法完善 | 第41-51页 |
(一)现行刑法中伪造型犯罪的立法困境 | 第41-46页 |
1.分散式立法模式 | 第41页 |
2.行为对象范围限制过窄 | 第41-44页 |
3.行为方式区分不明确 | 第44-46页 |
(二)伪造型犯罪的立法完善建议 | 第46-51页 |
1.伪造行为对象范围的立法完善建议 | 第46-48页 |
2.伪造行为方式的立法完善建议 | 第48-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