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引言 | 第12-20页 |
(一) 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 第12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三) 相关理论概述 | 第14-18页 |
(四) 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第18页 |
(五)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一、当前我国存在人民内部矛盾的政治文化原因 | 第20-34页 |
(一) 传统政治文化与现代政治文化的强烈碰撞,不可避免地会催生一些人民内部矛盾 | 第20-24页 |
1. 从政治意识形态视角分析:传统求稳怕变心态与现实竞争观念的碰撞 | 第21-22页 |
2. 从政治信念的视角分析:传统平均主义观念与现代公平观念的碰撞 | 第22-23页 |
3. 从政治评价的视角分析:传统特权思想观念同现代平等观念的碰撞 | 第23页 |
4. 从政治习俗视角分析:传统专制、宗族宗法观念同现代民主、法制、自由观念的碰撞 | 第23-24页 |
(二) 西方政治文化对我国的渗透,也会诱发一些人民内部矛盾 | 第24-29页 |
1. 冷战后西方国家加紧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 | 第24-26页 |
2. 西方文化渗透对人民内部矛盾产生深刻影响 | 第26-29页 |
(三) 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消极思想观念,势必引发一些人民内部矛盾 | 第29-31页 |
1.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腐蚀人民群众的思想 | 第29-30页 |
2. 理想信念淡薄动摇人民群众对现代政治文化的信仰 | 第30-31页 |
(四) 我国社会转型条件下,社会成员思想的的多样化趋势,必定会产生一些人民内部矛盾 | 第31-32页 |
1. 社会成员思想观念多样化 | 第31页 |
2. 思想观念多样化对政治文化发展带来冲击 | 第31-32页 |
(五) 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不利于人民内部矛盾的有效解决 | 第32-34页 |
1. 自学能力较弱 | 第32-33页 |
2. 教育观念陈旧 | 第33页 |
3. 检验流于形式 | 第33页 |
4. 教育方法单一 | 第33-34页 |
二、政治文化在解决人民内部矛盾中的功能 | 第34-42页 |
(一) 政治文化在解决人民内部矛盾中的教育引导功能 | 第34-36页 |
(二) 政治文化在解决人民内部矛盾中的协调稳定功能 | 第36-37页 |
(三) 政治文化在解决人民内部矛盾中的整合支持功能 | 第37-38页 |
(四) 政治文化在解决人民内部矛盾中的批判抵制功能 | 第38-39页 |
(五) 政治文化在解决人民内部矛盾中的心理疏导功能 | 第39-40页 |
(六) 政治文化在解决人民内部矛盾中的利益促进功能 | 第40-42页 |
三、政治文化在解决人民内部矛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42-48页 |
(一) 政治文化对民众政治心理引导力度不够 | 第42-43页 |
(二) 党的政治文化引导工作的方式需要改变 | 第43-45页 |
1. 政治文化引导的主体要大众化 | 第43-44页 |
2. 政治文化引导的内容要大众化 | 第44页 |
3. 政治文化引导的载体要大众化 | 第44-45页 |
(三) 主流政治文化宣传与政治决策的执行者在民众政治心理中的形象存在反差 | 第45-48页 |
1. 政府官员诚信缺失的表现 | 第45页 |
2. 政府官员诚信缺失的原因 | 第45-48页 |
四、充分发挥政治文化在解决人民内部矛盾中作用的基本对策 | 第48-59页 |
(一) 不断推进我国政治文化的创新 | 第48-51页 |
1. 完善和创新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政治文化创新的制度保障 | 第48页 |
2. 健全政治参与机制,建设参与型政治文化是政治文化创新的助推器 | 第48-49页 |
3. 会通中西,创新传统,实现传统政治文化向现代政治文化的转换 | 第49-51页 |
(二) 改进政治文化的传播方式、教育方式 | 第51-52页 |
1. 强化网络对政治文化传播的功能 | 第51页 |
2. 重视同辈群体之间的政治文化传播功能 | 第51-52页 |
3. 改善政府对政治文化传播媒介的控制 | 第52页 |
(三) 实现政治文化的大众化 | 第52-53页 |
1. 运用正确的方法推进政治文化大众化 | 第52-53页 |
2. 通过不同形式和载体推进政治文化大众化 | 第53页 |
3. 注意检验推进政治文化大众化取得的效果 | 第53页 |
(四) 建立心理、思想的沟通机制 | 第53-54页 |
(五) 加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 | 第54-59页 |
1. 健全思想政治工作机制 | 第54-55页 |
2. 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方法 | 第55-59页 |
结论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附录 | 第63-65页 |
后记 | 第65-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