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有机化学论文

无催化剂合成喹喔啉和叔丁基亚磺酰胺的缩合反应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目录第9-11页
第一章 引言第11-21页
    1.1 喹喔啉类化合物的简介及应用第11-12页
    1.2 喹喔啉类化合物合成方法第12-17页
        1.2.1 以含羰基类化合物为原料合成喹喔啉类化合物第12-14页
        1.2.2 以环氧化合物为原料合成喹喔啉类化合物第14-15页
        1.2.3 以二羟基类化合物为原料合成喹喔啉类化合物第15页
        1.2.4 以其他化合物为原料合成喹喔啉类化合物第15-17页
    1.3 叔丁基亚磺酰胺的简介第17-18页
        1.3.1 手性叔丁基亚磺酰胺的合成第17页
        1.3.2 手性叔丁基亚磺酰胺的应用第17-18页
    1.4 选题与主要研究内容第18-19页
    1.5 选题创新性与依据第19-21页
第二章 实验部分第21-39页
    2.1 实验仪器和试剂第21-24页
        2.1.1 仪器与设备第21页
        2.1.2 试剂第21-24页
    2.2 喹喔啉类化合物的合成第24-35页
        2.2.1 2-苯基喹喔啉第24页
        2.2.2 2-(4′-甲氧基苯基)喹喔啉第24-25页
        2.2.3 2-联苯喹喔啉第25页
        2.2.4 2-(3′,4′-二羟基苯)喹喔啉第25-26页
        2.2.5 2-(3′,4′-二氟苯)喹喔啉第26-27页
        2.2.6 2-(4′-氯苯基)喹喔啉第27页
        2.2.7 2-(2′,4′-二氯苯)喹喔啉第27-28页
        2.2.8 2-(4′-溴苯基)喹喔啉第28-29页
        2.2.9 2-(4′-硝基苯)喹喔啉第29页
        2.2.10 2-(3′-硝基苯)喹喔啉第29-30页
        2.2.11 2-(2′-硝基苯)喹喔啉第30页
        2.2.12 2-苯基-6-甲氧基喹喔啉第30-31页
        2.2.13 2-苯基-6,7-二甲基喹喔啉第31-32页
        2.2.14 2-苯基-6-三氟甲基喹喔啉第32页
        2.2.15 2-苯基-6-氯喹喔啉第32-33页
        2.2.16 2-苯基-6-溴喹喔啉第33-34页
        2.2.17 2-苯基-6-硝基喹喔啉第34-35页
    2.3 双叔丁基亚磺酰亚胺的合成第35页
    2.4 N-芳基氨基酰胺的合成第35-39页
        2.4.1 N-苯基叔丁基亚磺酰胺第35-36页
        2.4.2 N-(4-甲苯基)叔丁基亚磺酰胺第36页
        2.4.3 N-(3-甲苯基)叔丁基亚磺酰胺第36-37页
        2.4.4 N-(2-甲苯基)叔丁基亚磺酰胺第37页
        2.4.5 N-(4-溴苯基)叔丁基亚磺酰胺第37-38页
        2.4.6 N-(3-氯苯基)叔丁基亚磺酰胺第38-39页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第39-48页
    3.1 无催化剂合成喹喔啉类化合物实验条件的优化第39-43页
        3.1.1 碱对邻苯二胺与α-卤代苯乙酮反应的影响第39-40页
        3.1.2 溶剂对邻苯二胺与α-卤代苯乙酮反应的影响第40页
        3.1.3 温度对邻苯二胺与α-卤代苯乙酮反应的影响第40-41页
        3.1.4 时间对邻苯二胺与α-卤代苯乙酮反应的影响第41页
        3.1.5 最佳优化条件下无催化剂反应体系对不同底物的考察第41-43页
    3.2 双叔丁基亚磺酰亚胺反应条件的优化第43-44页
        3.2.1 溶剂对叔丁基亚磺酰胺自缩合的影响第43-44页
        3.2.2 温度和时间对叔丁基亚磺酰胺自缩合的影响第44页
    3.3 N-苯基叔丁基亚磺酰胺反应条件的优化第44-48页
        3.3.1 催化剂及碱对合成 N-苯基叔丁基亚磺酰胺反应的影响第44-45页
        3.3.2 温度和时间对合成 N-苯基叔丁基亚磺酰胺反应的影响第45-46页
        3.3.3 优化出的最佳体系对叔丁基亚磺酰胺与苯胺类衍生物反应的考察第46-48页
结论第48-50页
致谢第50-51页
参考文献第51-57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第57-58页
附录:表征图谱第58-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小湾库区某边坡变形破坏机制及蓄水响应研究
下一篇:石棉至泸定段花岗岩风化的物理力学性质与微观特征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