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课题来源 | 第9页 |
1.2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4-16页 |
第2章 空调负荷计算方法 | 第16-26页 |
2.1 空调负荷计算方法的发展历程 | 第16-17页 |
2.2 国内外常用负荷计算方法 | 第17-20页 |
2.3 国内外动态负荷计算方法 | 第20-23页 |
2.3.1 简易估算法 | 第20-22页 |
2.3.2 模拟计算法 | 第22-23页 |
2.4 本文采用的动态负荷计算方法 | 第23-2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医院门诊楼及附属居住建筑负荷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26-41页 |
3.1 负荷分析的建筑对象 | 第26-28页 |
3.1.1 医院门诊楼 | 第26-28页 |
3.1.2 居住建筑 | 第28页 |
3.2 负荷分析模型的简化 | 第28-29页 |
3.2.1 门诊楼建筑模型的简化 | 第28-29页 |
3.2.2 居住建筑模型的简化 | 第29页 |
3.3 建筑模型的建立 | 第29-35页 |
3.3.1 门诊楼建筑模型的建立 | 第30-33页 |
3.3.2 居住建筑模型的建立 | 第33-35页 |
3.4 空调负荷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35-40页 |
3.4.1 室内外参数 | 第35-36页 |
3.4.2 室内人员、照明及设备 | 第36-38页 |
3.4.3 新风 | 第38-39页 |
3.4.4 其他因素 | 第39-4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4章 模拟计算试验设计 | 第41-51页 |
4.1 正交试验设计 | 第41-45页 |
4.1.1 正交试验设计法 | 第41-42页 |
4.1.2 正交试验表 | 第42页 |
4.1.3 交互作用 | 第42页 |
4.1.4 表头设计 | 第42-43页 |
4.1.5 试验结果处理 | 第43-45页 |
4.2 析因试验设计 | 第45-46页 |
4.2.1 析因试验设计法 | 第45页 |
4.2.2 析因试验表 | 第45-46页 |
4.2.3 试验结果分析方法 | 第46页 |
4.3 医院门诊楼及居住建筑动态冷热负荷模拟方案 | 第46-50页 |
4.3.1 医院门诊楼动态冷热负荷模拟方案 | 第46-49页 |
4.3.2 居住建筑动态冷热负荷模拟方案 | 第49-5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5章 热负荷特性分析 | 第51-70页 |
5.1 门诊楼热负荷分析 | 第51-62页 |
5.1.1 峰值热负荷 | 第51-54页 |
5.1.2 逐月热负荷基准带 | 第54-60页 |
5.1.3 热负荷影响因子的显著性分析 | 第60-62页 |
5.2 居住建筑热负荷分析 | 第62-67页 |
5.2.1 峰值热负荷 | 第62-63页 |
5.2.2 逐月热负荷基准带 | 第63-64页 |
5.2.3 热负荷影响因子的显著性分析 | 第64-65页 |
5.2.4 热负荷指标简化计算公式 | 第65-67页 |
5.3 热负荷的地点修正 | 第67-6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6章 冷负荷特性分析 | 第70-87页 |
6.1 门诊楼冷负荷分析 | 第70-80页 |
6.1.1 峰值冷负荷 | 第70-72页 |
6.1.2 逐月冷负荷基准带 | 第72-78页 |
6.1.3 冷负荷影响因子的显著性分析 | 第78-80页 |
6.2 居住建筑冷负荷分析 | 第80-84页 |
6.2.1 峰值冷负荷 | 第80页 |
6.2.2 逐月冷负荷基准带 | 第80-82页 |
6.2.3 冷负荷影响因子的显著性分析 | 第82页 |
6.2.4 冷负荷指标简化计算公式 | 第82-84页 |
6.3 冷负荷的地点修正 | 第84-85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结论 | 第87-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3页 |
附录 1 医院门诊楼建筑动态峰值冷热负荷报表 | 第93-105页 |
附录 2 板式多层居住建筑动态峰值冷热负荷报表 | 第105-114页 |
附录 3 医院门诊楼建筑逐月冷热负荷基准带 | 第114-119页 |
附录 4 板式多层居住建筑逐月冷热负荷基准带 | 第119-12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20-122页 |
致谢 | 第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