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s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9-14页 |
1.2.1 留守儿童问题研究关注度变迁 | 第9-10页 |
1.2.2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10-11页 |
1.2.3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1.4.1 采取的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1.1 文献研究法 | 第16页 |
1.4.1.2 电话问询法 | 第16页 |
1.4.1.3 问卷调查法 | 第16-17页 |
1.4.1.4 面谈访问法 | 第17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2 研究点基本情况 | 第18-22页 |
2.1 周宁县县情 | 第18-19页 |
2.2 周宁县教育基本情况 | 第19-20页 |
2.3 周宁县狮城镇留守儿童基本情况 | 第20-22页 |
3 研究方案的设计和研究结果分析 | 第22-41页 |
3.1 设计调查问卷 | 第22-24页 |
3.1.1 相关调研问卷经验借鉴 | 第22-23页 |
3.1.2 针对留守儿童的调查问卷 | 第23页 |
3.1.3 针对同年龄层非留守儿童的调查问卷 | 第23-24页 |
3.2 儿童的调查与调查结果分析 | 第24-38页 |
3.2.1 调查问卷发放与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第24-25页 |
3.2.2 留守儿童调查问卷结果 | 第25-28页 |
3.2.3 非留守儿童调查问卷结果 | 第28-30页 |
3.2.4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对比分析 | 第30-38页 |
3.3 监护人及代理监护人调研结果分析 | 第38-40页 |
3.4 教育界相关人士调研结果分析 | 第40-41页 |
4 周宁县狮城镇留守儿童教育存在问题及原因 | 第41-47页 |
4.1 周宁县狮城镇留守儿童教育存在问题 | 第41-44页 |
4.1.1 留守儿童成绩欠佳 | 第41-42页 |
4.1.2 留守儿童心理出现偏差 | 第42页 |
4.1.3 留守儿童志向模糊 | 第42-43页 |
4.1.4 留守儿童生活普遍较差 | 第43页 |
4.1.5 留守儿童道德行为出现偏差 | 第43-44页 |
4.1.6 留守儿童安全难以得到保障 | 第44页 |
4.2 周宁县狮城镇留守儿童教育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 第44-47页 |
4.2.1 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措施不到位 | 第44页 |
4.2.2 家庭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意识不足 | 第44-45页 |
4.2.3 周宁县部分乡镇及农村经济发展滞后 | 第45页 |
4.2.4 父母及监护人缺乏家庭发展观念 | 第45-46页 |
4.2.5 社会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关注不够 | 第46页 |
4.2.6 社会环境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 | 第46-47页 |
5 解决周宁县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 第47-54页 |
5.1 从学校方面进行改进 | 第47-50页 |
5.1.1 定期开展法制安全讲座 | 第48页 |
5.1.2 开设心理教育课程 | 第48-49页 |
5.1.3 教师进行角色转换 | 第49页 |
5.1.4 家长、学校、监护人三位一体 | 第49-50页 |
5.2 从家庭方面改进 | 第50-51页 |
5.2.1 慎重选择外出 | 第50页 |
5.2.2 主动联系、定期沟通 | 第50-51页 |
5.2.3 强化代理监护人责任 | 第51页 |
5.2.4 搭建亲子沟通桥梁 | 第51页 |
5.3 社会政策方面 | 第51-54页 |
5.3.1 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工作机制 | 第52页 |
5.3.2 净化校园周边环境 | 第52页 |
5.3.3 完善和落实相关法律政策 | 第52-53页 |
5.3.4 健全留守儿童服务机构 | 第53页 |
5.3.5 逐步改革教育体制 | 第53-54页 |
5.3.6 全面建设和谐新农村 | 第54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54-57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4-55页 |
6.2 研究创新点 | 第55页 |
6.3 存在问题与展望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附录1 | 第61-65页 |
附录2 | 第65-69页 |
附录3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