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引言 | 第10-19页 |
1.1 桔梗概述 | 第10-12页 |
1.1.1 桔梗主要化学成分 | 第10-11页 |
1.1.2 桔梗药理作用 | 第11-12页 |
1.1.3 桔梗提取工艺 | 第12页 |
1.2 甘草概述 | 第12-14页 |
1.2.1 甘草主要化学成分 | 第12-13页 |
1.2.2 甘草药理作用 | 第13-14页 |
1.2.3 甘草提取工艺 | 第14页 |
1.3 金荞麦概述 | 第14-15页 |
1.3.1 金荞麦主要化学成分 | 第14-15页 |
1.3.2 金荞麦药理作用 | 第15页 |
1.3.3 金荞麦提取工艺 | 第15页 |
1.4 鱼腥草概况 | 第15-17页 |
1.4.1 鱼腥草主要化学成分 | 第16页 |
1.4.2 鱼腥草药理作用 | 第16页 |
1.4.3 鱼腥草提取工艺 | 第16-17页 |
1.5 桔梗汤的研究进展 | 第17页 |
1.6 研究方法和目的 | 第17-19页 |
2 药材的鉴定 | 第19-26页 |
2.1 材料 | 第19-20页 |
2.1.1 中草药 | 第19页 |
2.1.2 试剂 | 第19-20页 |
2.1.3 展开剂和溶液配制 | 第20页 |
2.1.4 仪器与设备 | 第20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0-22页 |
2.2.1 中草药粉末制备 | 第20页 |
2.2.2 药材的理化鉴别 | 第20-22页 |
2.2.3 药材的显微鉴别 | 第22页 |
2.3 结果 | 第22-25页 |
2.3.1 性状鉴别 | 第22-23页 |
2.3.2 理化鉴别结果 | 第23-24页 |
2.3.3 显微鉴别结果 | 第24-25页 |
2.4 讨论 | 第25页 |
2.5 小结 | 第25-26页 |
3 体外抑菌试验 | 第26-32页 |
3.1 材料 | 第26-27页 |
3.1.1 标准菌株 | 第26页 |
3.1.2 中草药 | 第26页 |
3.1.3 培养基 | 第26页 |
3.1.4 仪器设备 | 第26-27页 |
3.2 方法 | 第27-29页 |
3.2.1 药液的制备 | 第27页 |
3.2.2 培养基制备 | 第27页 |
3.2.3 菌液的准备 | 第27-28页 |
3.2.4 牛津杯法测抑菌直径试验 | 第28页 |
3.2.5 固体培养基连续稀释法测最小抑菌浓度试验 | 第28页 |
3.2.6 结果判定标准 | 第28-29页 |
3.3 结果 | 第29-30页 |
3.3.1 牛津杯法 | 第29-30页 |
3.3.2 固体培养基连续稀释法 | 第30页 |
3.4 讨论 | 第30-31页 |
3.5 小结 | 第31-32页 |
4 加味桔梗汤水提工艺的筛选 | 第32-41页 |
4.1 材料 | 第32-33页 |
4.1.1 中草药 | 第32页 |
4.1.2 对照品 | 第32页 |
4.1.3 试剂 | 第32页 |
4.1.4 仪器设备 | 第32-33页 |
4.2 方法 | 第33-35页 |
4.2.1 处方组成 | 第33页 |
4.2.2 正交试验的设计 | 第33页 |
4.2.3 加味桔梗汤水提液的制备 | 第33页 |
4.2.4 水提液浸膏含量测定 | 第33-34页 |
4.2.5 甘草酸含量测定 | 第34页 |
4.2.6 芦丁含量测定 | 第34-35页 |
4.3 结果 | 第35-38页 |
4.3.1 正交试验直观分析结果 | 第35-36页 |
4.3.2 方差分析表 | 第36-37页 |
4.3.3 工艺筛选 | 第37-38页 |
4.4 工艺评价 | 第38-40页 |
4.4.1 工艺重现试验 | 第38-39页 |
4.4.2 工艺最小抑菌浓度测定 | 第39-40页 |
4.5 讨论 | 第40页 |
4.6 小结 | 第40-41页 |
5 加味桔梗汤对油酸致小鼠肺水肿的预防效果研究 | 第41-47页 |
5.1 材料 | 第41页 |
5.1.1 试验动物 | 第41页 |
5.1.2 药物和试剂 | 第41页 |
5.1.3 仪器与设备 | 第41页 |
5.2 方法 | 第41-42页 |
5.2.1 试验分组 | 第41-42页 |
5.2.2 动物模型的建立 | 第42页 |
5.3 检测、观察指标 | 第42-43页 |
5.3.1 肺系数测定 | 第42页 |
5.3.2 肺湿重与干重比和肺含湿量 | 第42页 |
5.3.3 肺组织病理学变化的观察 | 第42页 |
5.3.4 统计分析 | 第42-43页 |
5.4 结果 | 第43-45页 |
5.4.1 小鼠体征变化 | 第43页 |
5.4.2 检测项 | 第43页 |
5.4.3 病理组织学 | 第43-45页 |
5.5 讨论 | 第45-46页 |
5.6 小结 | 第46-47页 |
6 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4页 |
作者简历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