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诉讼法论文--民事诉讼法论文

对新民诉法关于“先行调解”制度的研究分析--以上海市地区法院实践为视角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10页
导言第13-16页
    一、 选题背景和研究目的第13-14页
    二、 文献综述第14-15页
    三、 研究方法和结构安排第15-16页
第一章 先行调解的性质第16-24页
    第一节 先行调解制度产生与发展的背景第16-17页
    第二节 先行调解制度的性质及相关概念辨析第17-22页
        一、 先行调解制度的性质第17-19页
        二、 先行调解及相关概念辨析第19-22页
            (一) 与立案调解辨析第20页
            (二) 与委托调解辨析第20-21页
            (三) 与人民调解辨析第21-22页
    第三节 诉前调解制度的特点及优越性第22-24页
        一、 主体的多样性第22页
        二、 程序的独立性第22-23页
        三、 时间的特殊性第23页
        四、 有限的强制性第23-24页
第二章 上海地区法院诉前调解机制实证分析第24-30页
    第一节 长宁区人民法院“人民调解窗口”第24-26页
    第二节 浦东新区人民法院诉前调解第26-28页
    第三节 上述两种诉前调解制度比较分析第28-30页
        一、 共性第28-29页
            (一)受案范围基本相同第28-29页
            (二) 操作流程基本一致第29页
        二、 差异第29-30页
            (一) 调解主体的差异第29页
            (二) 时间节点的差异第29页
            (三) 收费标准的差异第29-30页
第三章 先行调解与起诉如何对接第30-37页
    第一节 诉调对接的涵义第30-32页
    第二节 诉调对接机制现状及问题第32-37页
        一、 诉调对接实践分析第32-35页
        二、 现有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第35-37页
            (一) 缺乏明确的立法依据第35-36页
            (二) 调审不分离第36页
            (三) 诉前调解范围过宽第36页
            (四) 单一追求结案率,事实难以查清第36-37页
第四章 完善我国先行调解制度的构想第37-44页
    第一节 制度完善第37-41页
        一、 明确先行调解制度的实施细则第37-39页
            (一) 案件范围第37-38页
            (二) 程序第38页
            (三) 期限第38页
            (四) 费用第38-39页
        二、 出台《法院调解法》第39页
        三、 诉调对接的衔接完善第39-40页
        四、 先行调解的执行和效力完善第40-41页
    第二节 实践完善第41-44页
        一、 合理限制法官自由裁量权第41-42页
        二、 调审分离第42页
        三、 严格贯彻当事人自愿原则第42-43页
        四、 提高调解人员素质第43-44页
结语第44-45页
参考文献第45-47页
    一、 编著类第45页
    二、 杂志类第45页
    三、 学位论文类第45-46页
    四、 中文网站类第46-47页
后记第47-48页

论文共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共犯与身份问题研究--以职务犯罪为视角的考察
下一篇:特殊动产一物数卖之法理研究--兼评《买卖合同司法解释》第1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