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3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水中双酚类污染物概述 | 第10-13页 |
1.2.1 双酚类化合物来源及用途 | 第10-11页 |
1.2.2 双酚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 第11-12页 |
1.2.3 双酚类化合物的毒性研究 | 第12-13页 |
1.3 双酚类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分布 | 第13-14页 |
1.3.1 国内BPs污染现状 | 第13-14页 |
1.3.2 国外BPs污染现状 | 第14页 |
1.4 水环境中双酚类污染物的分析检测方法 | 第14-19页 |
1.4.1 样品预处理技术 | 第14-18页 |
1.4.2 分析检测方法 | 第18-19页 |
1.5 双酚类污染物的去除技术概述 | 第19-21页 |
1.5.1 水厂中常规工艺对于双酚类污染物的去除 | 第19-20页 |
1.5.2 深度处理工艺对于双酚类污染物的去除 | 第20-21页 |
1.6 课题的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1.6.1 课题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1.6.2 课题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23-30页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23-25页 |
2.1.1 化学试剂 | 第23-24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4-25页 |
2.2 样品的采集 | 第25-27页 |
2.2.1 南方城市(Y市)样品采集方法 | 第25-26页 |
2.2.2 北方城市(H市)样品采集方法 | 第26-27页 |
2.3 样品常规指标分析方法 | 第27-28页 |
2.3.1 浊度的测定 | 第27页 |
2.3.2 UV_(254)的测定 | 第27-28页 |
2.3.3 高锰酸盐指数的测定 | 第28页 |
2.3.4 电导率的测定 | 第28页 |
2.3.5 DOC测定 | 第28页 |
2.4 硅酸盐基微滤膜催化臭氧氧化实验的方法 | 第28-30页 |
2.4.1 硅酸盐基微滤膜反应装置的组成 | 第28-29页 |
2.4.2 臭氧-膜联用工艺降解水中痕量双酚类化合物的实验方法 | 第29-30页 |
第3章 双酚类化合物检测法方的建立与优化 | 第30-44页 |
3.1 引言 | 第30页 |
3.2 实际水体中双酚类化合物的检测方法 | 第30-40页 |
3.2.1 色谱条件的确定与优化 | 第30-32页 |
3.2.2 质谱条件的确定及优化 | 第32-34页 |
3.2.3 预处理方法的确定及优化 | 第34-40页 |
3.3 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 第40-43页 |
3.3.1 线性范围 | 第40页 |
3.3.2 精密度实验 | 第40-41页 |
3.3.3 准确度实验 | 第41-42页 |
3.3.4 检出限及定量限 | 第42-4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4章 南方Y市及北方H市饮用水源中双酚类污染物的分布规律 | 第44-66页 |
4.1 引言 | 第44页 |
4.2 常规水质指标分析 | 第44-49页 |
4.2.1 Y市水源常规指标监测 | 第44-47页 |
4.2.2 SH江水常规指标监测 | 第47-49页 |
4.3 Y市水源中目标污染物的分布规律研究 | 第49-59页 |
4.3.1 Y市水源中双酚类污染物的浓度分布 | 第49-51页 |
4.3.2 Y市水源中双酚类污染物空间分布特征 | 第51-53页 |
4.3.3 Y市水源中双酚类污染物时间分布特征 | 第53-55页 |
4.3.4 Y市水源中双酚类污染物组成及雌激素活性分析 | 第55-59页 |
4.4 SH水源中目标污染物的分布规律研究 | 第59-64页 |
4.4.1 SH水源中双酚类污染物的浓度分布 | 第59-60页 |
4.4.2 SH水源中双酚类污染物的空间分布 | 第60-61页 |
4.4.3 SH水源中双酚类污染物的时间分布 | 第61-62页 |
4.4.4 SH水源中双酚类污染物组成及雌激素活性分析 | 第62-6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5章 水处理单元中双酚类化合物的去除规律 | 第66-78页 |
5.1 引言 | 第66页 |
5.2 Y市J B水厂常规工艺中双酚类污染物去除规律研究 | 第66-72页 |
5.2.1 JB水厂原水水质分析 | 第66-68页 |
5.2.2 常规工艺对污染物的去除效能 | 第68-71页 |
5.2.3 J B出厂水中双酚类化合物健康风险评价 | 第71-72页 |
5.3 SH水厂常规工艺中双酚类污染物去除规律研究 | 第72-76页 |
5.3.1 SH水厂原水水质分析 | 第72-73页 |
5.3.2 常规工艺对污染物的去除效能 | 第73-76页 |
5.3.3 SH出厂水中双酚类化合物健康风险评价 | 第76页 |
5.4 本章小节 | 第76-78页 |
第6章 硅酸盐基微滤膜催化臭氧氧化水中双酚类化合物的效能研究 | 第78-94页 |
6.1 引言 | 第78页 |
6.2 实验装置对于双酚类化合物的吸附实验 | 第78页 |
6.3 静态实验中臭氧-膜联用工艺氧化去除BPs效能研究 | 第78-84页 |
6.3.1 不同BPs初始浓度对臭氧氧化效果的影响 | 第78-80页 |
6.3.2 不同臭氧投量对双酚类化合物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80-81页 |
6.3.3 溶液pH对双酚类化合物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81-82页 |
6.3.4 重碳酸盐碱度对双酚类化合物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82-83页 |
6.3.5 不同水质本底对双酚类化合物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83-84页 |
6.4 连续流实验中臭氧-膜联用工艺氧化去除BPs效能研究 | 第84-86页 |
6.4.1 不同臭氧投量对双酚类化合物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84-86页 |
6.4.2 不同BPs初始浓度对臭氧氧化效果的影响 | 第86页 |
6.4.3 不同水质本底对双酚类化合物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86页 |
6.5 联用工艺降解BPA产物分析 | 第86-92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结论 | 第94-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104-106页 |
致谢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