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参与的法教义学分析
|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 1 绪论 | 第8-13页 |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8-9页 |
| 1.1.1 选题背景 | 第8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第9-10页 |
| 1.3 研究方法和基本框架 | 第10-13页 |
| 1.3.1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 1.3.2 本文基本框架 | 第11-13页 |
| 2 公众参与体系的规范构成 | 第13-23页 |
| 2.1 公众参与的宪法规范 | 第13-14页 |
| 2.2 公众参与行政的法律规范 | 第14-16页 |
| 2.3 公众参与行政的法规、规章 | 第16-17页 |
| 2.4 公众参与的政策性文件 | 第17-20页 |
| 2.5 公众参与行政的相关学说 | 第20-21页 |
| 2.6 公众参与的法官裁判 | 第21-23页 |
| 3 公众参与的基本原则 | 第23-29页 |
| 3.1 公众参与的人民主权原则 | 第23-24页 |
| 3.2 公众参与行政的权利保障原则 | 第24-29页 |
| 3.2.1 参与权作为公众参与行政的依据 | 第24-26页 |
| 3.2.2 自由权作为公众参与行政的依据 | 第26-29页 |
| 4 公众参与的价值理念 | 第29-33页 |
| 4.1 权利保障和权力分立 | 第29-30页 |
| 4.2 民主参与和审慎法治 | 第30-33页 |
| 5 公众参与的类型与运用 | 第33-38页 |
| 5.1 公众参与行政的参与主体 | 第33-35页 |
| 5.1.1 利益型参与 | 第33-34页 |
| 5.1.2 技术型参与 | 第34-35页 |
| 5.2 公众参与行政主体的参与角色 | 第35-37页 |
| 5.2.1 行政功能正确型参与 | 第35-36页 |
| 5.2.2 公众权利保障型参与 | 第36-37页 |
| 5.3 行政机关的地位与作用 | 第37-38页 |
| 6 结束语 | 第38-39页 |
| 致谢 | 第39-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