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1 馈线自动化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配电网可靠性分析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3 计及馈线自动化的配电网可靠性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4-17页 |
2 配电网可靠性评估与馈线自动化理论基础 | 第17-27页 |
2.1 引言 | 第17页 |
2.2 传统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基础 | 第17-21页 |
2.2.1 配电系统可靠性指标 | 第17-20页 |
2.2.2 可靠性计算的基本公式 | 第20页 |
2.2.3 配电网可靠性评估基本流程 | 第20-21页 |
2.3 计及馈线自动化的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基础 | 第21-25页 |
2.3.1 FTU式馈线自动化的运行逻辑 | 第21-23页 |
2.3.2 重合器式馈线自动化的运行逻辑 | 第23-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3 计及FTU式馈线自动化的配电网可靠性评估 | 第27-49页 |
3.1 引言 | 第27页 |
3.2 FTU馈线自动化系统可靠性模型 | 第27-30页 |
3.3 计及FTU式馈线自动化的配网可靠性分析 | 第30-38页 |
3.3.1 分块定义 | 第30-31页 |
3.3.2 区域的范围与概率 | 第31-33页 |
3.3.3 负荷点分类 | 第33-34页 |
3.3.4 各类负荷点恢复供电时间 | 第34-35页 |
3.3.5 指标期望值及概率分布计算式 | 第35-37页 |
3.3.6 含子站式馈线自动化的配网可靠性分析 | 第37页 |
3.3.7 含分布式馈线自动化的配网可靠性分析 | 第37-38页 |
3.4 算法描述 | 第38-40页 |
3.5 算例分析 | 第40-48页 |
3.5.1 验证模型正确性 | 第41-42页 |
3.5.2 验证馈线自动化系统特性对可靠性的影响 | 第42-44页 |
3.5.3 探索模型工程意义 | 第44-4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4 计及重合器式馈线自动化的配电网可靠性评估 | 第49-69页 |
4.1 引言 | 第49页 |
4.2 自动隔离区定义与分段器可靠性模型 | 第49-53页 |
4.2.1 恢复供电过程 | 第49-51页 |
4.2.2 分块及自动隔离区定义 | 第51页 |
4.2.3 分段器失效模式分析 | 第51-53页 |
4.3 计及重合器式馈线自动化的配网可靠性分析 | 第53-60页 |
4.3.1 负荷点分类 | 第53-54页 |
4.3.2 恢复供电策略 | 第54页 |
4.3.3 期望恢复供电时间 | 第54-58页 |
4.3.4 可靠性指标公式 | 第58页 |
4.3.5 计及电压电流型馈线自动化的配网可靠性分析 | 第58-59页 |
4.3.6 计及过流计数型馈线自动化的配网可靠性分析 | 第59-60页 |
4.4 算法描述 | 第60-62页 |
4.5 算例分析 | 第62-67页 |
4.5.1 验证模型的正确性 | 第63-65页 |
4.5.2 验证重合器式馈线自动化特性对可靠性的影响 | 第65页 |
4.5.3 探索模型工程意义 | 第65-6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9页 |
附录 | 第79页 |
A 作者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79页 |
B 作者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