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1-25页 |
1.1 本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自然垄断产业公私伙伴关系的意义 | 第11-12页 |
1.1.2 研究自然垄断产业公私伙伴关系的背景 | 第12页 |
1.1.3 中国自然垄断产业市场化进程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和理论研究 | 第13-20页 |
1.2.1 国外相关文献和理论研究 | 第13-19页 |
1.2.2 国内相关文献和理论研究 | 第19页 |
1.2.3 结论 | 第19-20页 |
1.3 问题的提出确定论文研究方向 | 第20-21页 |
1.3.1 问题的提出 | 第20页 |
1.3.2 确定本文研究方向 | 第20-21页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 第21-25页 |
1.4.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1-23页 |
1.4.2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 第23-25页 |
第二章 自然垄断产业与公私伙伴关系 | 第25-48页 |
2.1 自然垄断与自然垄断产业 | 第25-31页 |
2.1.1 自然垄断 | 第25-27页 |
2.1.2 自然垄断产业 | 第27-28页 |
2.1.3 自然垄断与自然垄断产业 | 第28-30页 |
2.1.4 相关理论 | 第30-31页 |
2.2 自然垄断产业的公私伙伴关系 | 第31-45页 |
2.2.1 公私伙伴关系的运行类型 | 第31-36页 |
2.2.2 公私伙伴关系的经济分析 | 第36-38页 |
2.2.3 公私伙伴关系下的市场主体分析 | 第38-39页 |
2.2.4 公私伙伴关系的发展状况 | 第39-44页 |
2.2.5 公私伙伴关系的原则 | 第44-45页 |
2.3 几个问题和概念的界定 | 第45-47页 |
2.3.1 城市水业与城市水务 | 第45页 |
2.3.2 公私伙伴关系与非营利机构 | 第45-46页 |
2.3.3 公私伙伴关系与民营化 | 第46页 |
2.3.4 公私伙伴关系与公私合营 | 第46页 |
2.3.5 公私伙伴关系概念性论述 | 第46-4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三章 自然垄断产业公私伙伴关系的股权转移 | 第48-64页 |
3.1 公私伙伴关系的主体界定 | 第48-49页 |
3.1.1 公共部门 | 第48-49页 |
3.1.2 民营部门 | 第49页 |
3.2 相关文献理论依据 | 第49-51页 |
3.3 假设条件和符号说明 | 第51-52页 |
3.4 公私伙伴关系的两阶段股权转移模型 | 第52-62页 |
3.4.1 第一阶段 | 第52-54页 |
3.4.2 第二阶段 | 第54-55页 |
3.4.3 公私伙伴关系的股权转移求解 | 第55-62页 |
3.5 案例分析 | 第62-6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四章 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政府采购和特许权拍卖 | 第64-86页 |
4.1 概念评述 | 第64-66页 |
4.1.1 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 | 第64-65页 |
4.1.2 政府采购与特许权拍卖 | 第65-66页 |
4.2 相关理论文献 | 第66-68页 |
4.2.1 特许权相关文献 | 第66-67页 |
4.2.2 政府采购相关文献 | 第67-68页 |
4.3 政府招标采购模型 | 第68-73页 |
4.3.1 McAfee & McMillan 模型 | 第69页 |
4.3.2 Branco 模型 | 第69-70页 |
4.3.3 Naegelen & Mougeon 模型 | 第70-73页 |
4.4 基础设施政府采购模型 | 第73-84页 |
4.4.1 模型假定 | 第73-75页 |
4.4.2 无服务固定成本基础设施的政府采购模型 | 第75-81页 |
4.4.3 有服务固定成本基础设施的政府采购模型 | 第81-8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第五章 公私伙伴关系运行中公共部门与民营部门的激励机制 | 第86-101页 |
5.1 理论分析 | 第86-88页 |
5.1.1 公共部门与民营部门的激励和绩效 | 第86-87页 |
5.1.2 公共代理理论和私有化分析 | 第87-88页 |
5.1.3 工程项目的委托代理分析 | 第88页 |
5.2 基础设施项目公共与民营部门的激励模型 | 第88-95页 |
5.2.1 基本假设和符号说明 | 第88-90页 |
5.2.2 模型设计 | 第90-95页 |
5.2.3 模型分析 | 第95页 |
5.3 多阶段项目的激励机制模型 | 第95-99页 |
5.3.1 基本假设和符号说明 | 第96-97页 |
5.3.2 模型设计 | 第97-9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9-101页 |
第六章 公私伙伴关系运行中民营部门纵向一体化的博弈分析 | 第101-124页 |
6.1 自然垄断产业供应链纵向一体化 | 第101-102页 |
6.1.1 供应链纵向一体化 | 第101页 |
6.1.2 国内外相关文献 | 第101-102页 |
6.2 上游民营部门运营的博弈模型 | 第102-110页 |
6.2.1 模型 | 第102-103页 |
6.2.2 供应链纵向一体化 | 第103-110页 |
6.3 下游民营部门运营的博弈模型 | 第110-117页 |
6.3.1 模型 | 第110页 |
6.3.2 供应链纵向一体化 | 第110-117页 |
6.4 民营部门同时运营的博弈模型 | 第117-123页 |
6.4.1 模型 | 第117页 |
6.4.2 供应链纵向一体化 | 第117-123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23-124页 |
第七章 政府部门的激励性规制体系研究 | 第124-146页 |
7.1 规制理论 | 第124-127页 |
7.1.1 自然垄断产业的规制 | 第124-125页 |
7.1.2 规制政策体系的建立 | 第125-126页 |
7.1.3 自然垄断产业规制的特点 | 第126页 |
7.1.4 自然垄断产业公私伙伴关系规制合约 | 第126-127页 |
7.2 自然垄断产业公私伙伴关系的政府规制激励机制模型 | 第127-135页 |
7.2.1 政府部门与民营部门的目标函数 | 第127-129页 |
7.2.2 对称信息条件下的规制激励 | 第129-131页 |
7.2.3 不对称信息条件下的规制激励 | 第131-135页 |
7.3 自然垄断产业公私伙伴关系的价格规制模型 | 第135-142页 |
7.3.1 政府价格规制的依据 | 第135-136页 |
7.3.2 自然垄断产业最高限价规制 | 第136-141页 |
7.3.3 按比例回报率产业规制 | 第141-142页 |
7.4 自然垄断产业规制机构与生产者合谋 | 第142-144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144-146页 |
第八章 实证研究——深圳市污水处理工程建设方案分析 | 第146-165页 |
8.1 深圳市污水处理工程建设背景 | 第146-147页 |
8.1.1 历史欠帐过多 | 第146-147页 |
8.1.2 资金不足和运营效率不高 | 第147页 |
8.1.3 污水处理设施严重不足,技术研发亟待提升 | 第147页 |
8.2 组建深圳市水务集团 | 第147-148页 |
8.3 定位和目标 | 第148-150页 |
8.3.1 政府的定位和目标 | 第148-149页 |
8.3.2 建立公私伙伴关系 | 第149-150页 |
8.3.3 确立市场化定位和目标 | 第150页 |
8.4 项目投融资和建设管理的模型设计 | 第150-157页 |
8.4.1 按照BOT 方式新建污水处理厂 | 第150-153页 |
8.4.2 按TOT 方式对已建设污水处理厂进行市场化改革 | 第153-155页 |
8.4.3 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委托运营 | 第155-157页 |
8.4.4 政府部门相关职责 | 第157页 |
8.4.5 污水处理费征管程序 | 第157页 |
8.5 激励机制设计 | 第157-163页 |
8.5.1 设立市场准入制度 | 第158页 |
8.5.2 污水处理费方案设计 | 第158-159页 |
8.5.3 公私部门合约激励机制 | 第159-161页 |
8.5.4 供排水“一体化”模式 | 第161-162页 |
8.5.5 政府规制方式 | 第162-163页 |
8.6 城市水业污水处理的改革建议 | 第163-165页 |
8.6.1 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 第163页 |
8.6.2 加强和完善市场化政策 | 第163-164页 |
8.6.3 提高地方政府实行市场化的能力,建立监管服务体制 | 第164-165页 |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65-168页 |
9.1 回顾论文研究成果 | 第165-166页 |
9.2 本文研究内容的现实意义 | 第166页 |
9.3 展望 | 第166-168页 |
参考文献 | 第168-179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情况 | 第179-181页 |
致谢 | 第1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