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埋圆形洞室开挖卸荷围岩变形数值模拟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深埋洞室开挖卸荷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1.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深埋洞室围岩变形与稳定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第2章 深埋洞室开挖卸荷围岩应力与变形分析 | 第18-30页 |
2.1 深埋洞室岩体特性 | 第18页 |
2.2 洞室开挖围岩力学状态概括 | 第18-21页 |
2.2.1 初始应力状态 | 第18-19页 |
2.2.2 重分布应力状态 | 第19-20页 |
2.2.3 三次应力状态 | 第20-21页 |
2.3 洞室开挖地应力瞬态卸荷过程分析 | 第21-28页 |
2.3.1 开挖卸荷力学模型 | 第21-23页 |
2.3.2 地应力瞬态卸荷时间 | 第23-24页 |
2.3.3 瞬态卸荷作用分析 | 第24-25页 |
2.3.4 动态力学求解 | 第25-28页 |
2.4 洞室围岩损伤破坏准则 | 第28-2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洞室开挖瞬态卸荷数值模拟 | 第30-42页 |
3.1 基本方法与数值模型建立 | 第30-34页 |
3.1.1 数值模拟软件介绍 | 第30-31页 |
3.1.2 应力释放法概述 | 第31-32页 |
3.1.3 数值模型 | 第32-34页 |
3.1.3.1 方法选取 | 第32-33页 |
3.1.3.2 边界条件分析 | 第33-34页 |
3.2 模型求解与分析 | 第34-41页 |
3.2.1 计算模拟过程 | 第34-35页 |
3.2.2 计算结果验证 | 第35页 |
3.2.3 动态效应分析 | 第35-40页 |
3.2.3.1 径向、切向应力 | 第35-37页 |
3.2.3.2 位移与振动速度 | 第37-38页 |
3.2.3.3 体积应变增量 | 第38-40页 |
3.2.4 围岩损伤范围 | 第40-41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4章 不同条件下瞬态卸荷围岩应力与变形分析 | 第42-56页 |
4.1 卸荷路径的影响 | 第42-45页 |
4.2 开挖洞径的影响 | 第45-46页 |
4.3 卸荷时间的影响 | 第46-50页 |
4.3.1 不同卸荷时间围岩应力变化 | 第46-48页 |
4.3.2 不同卸荷时间围岩位移与振动速度变化 | 第48-49页 |
4.3.3 不同卸荷时间围岩损伤范围 | 第49-50页 |
4.4 地应力的影响 | 第50-53页 |
4.4.1 不同地应力围岩应力变化 | 第50-51页 |
4.4.2 不同地应力围岩振动速度变化 | 第51-52页 |
4.4.3 不同地应力围岩损伤范围 | 第52-53页 |
4.5 基于瞬态卸荷的围岩损伤变形控制措施分析 | 第53-5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作者简介 | 第6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