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伊通河长春段动态纳污能力及水质管理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一章 绪论第7-11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7-8页
        1.1.1 研究背景第7页
        1.1.2 研究意义第7-8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8-9页
        1.2.1 国外研究进展第8页
        1.2.2 国内研究进展第8-9页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第9页
        1.3.1 研究目的第9页
        1.3.2 研究内容第9页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9-10页
    1.5 本文的特色以及创新之处第10-11页
第二章 纳污能力理论基础第11-15页
    2.1 纳污能力内涵第11-13页
        2.1.1 纳污能力含义及相似概念第11-12页
        2.1.2 纳污能力由来第12页
        2.1.3 纳污能力重要意义第12-13页
    2.2 纳污能力影响因素第13页
    2.3 城市动态纳污能力第13-15页
第三章 伊通河流量、流速模拟第15-32页
    3.1 伊通河概况第15-19页
        3.1.1 自然概况第15页
        3.1.2 研究河段情况第15-16页
        3.1.3 污染源及排污口分布第16-19页
        3.1.5 纳污能力已有成果第19页
        3.1.6 现状水质情况第19页
    3.2 软件模块第19-25页
        3.2.1MIKE11 软件介绍第19-20页
        3.2.2 本次流量模拟计算使用模型介绍第20-25页
    3.3 流量、流速模拟第25-32页
        3.3.1 模拟结果第25-30页
        3.3.2 结果验证与修正第30-32页
第四章 纳污能力分析计算及水质管理对策第32-49页
    4.1 纳污能力计算第32-33页
    4.2 动态纳污能力计算第33-37页
        4.2.1 不同频次动态纳污能力计算第33-35页
        4.2.2 不同频次动态纳污能力分析第35-36页
        4.2.3 2014 年动态纳污能力计算第36-37页
        4.2.42014 年动态纳污能力分析第37页
    4.3 实测对比分析第37-44页
        4.3.1 流量、流速对比检验第37-40页
        4.3.2 纳污能力对比检验第40-44页
    4.4 基于纳污能力的水质管理建议第44-49页
        4.4.1 污染负荷分配第44-49页
第五章 结论第49-50页
    5.1 流量模拟总结第49页
    5.2 动态纳污能力计算总结第49页
    5.3 纳污能力变化规律及水质管理建议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52页
致谢第52页

论文共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二维空间谱估计算法研究
下一篇:Ka双频段圆极化反射面天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