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物理学论文--光学论文--物理光学(波动光学)论文--干涉与衍射论文

基于相移干涉法的微表面轮廓仪的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9页
    1.1 微表面三维形貌检测的意义第9-10页
    1.2 微表面三维形貌的测量方法第10-15页
        1.2.1 机械探针式测量方法第11页
        1.2.2 光学探针式测量方法第11-13页
        1.2.3 扫描探针显微镜第13-14页
        1.2.4 扫描电子显微镜第14页
        1.2.5 其它光学轮廓检测方法第14-15页
    1.3 本文中采用的分光路干涉显结构第15-16页
    1.4 各种形貌测量方法的特点以及目前发展状况第16页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与论文各章内容第16-19页
第二章 测试原理及整体设计方案第19-45页
    2.1 相移干涉法的基本原理第20-23页
    2.2 相位去包裹算法的原理第23-27页
        2.2.1 一维相位去包裹的数学模型第24-26页
        2.2.2 二维去包裹运算的数学模型第26-27页
    2.3 相移干涉系统的实现及仪器总体设计第27-43页
        2.3.1 光源的选择和照明光路的设计第31-33页
        2.3.2 干涉显微镜的结构设计第33-36页
        2.3.3 机械结构设计第36-40页
        2.3.4 压电陶瓷微位移调整系统第40-42页
        2.3.5 图像采集及处理软件设计第42-43页
    2.4 本章小结第43-45页
第三章 测试系统的光学结构设计第45-59页
    3.1 干涉成像系统的光学参数及结构确定第45-52页
        3.1.1 图像传感器 CCD 的选择第45-46页
        3.1.2 系统放大倍率确定第46页
        3.1.3 显微系统数值孔径的确定第46-47页
        3.1.4 干涉物镜结构选择第47-48页
        3.1.5 工作距离及焦距的确定第48-50页
        3.1.6 干涉物镜视场的确定第50页
        3.1.7 显微系统的象差要求及结构形式确定第50-51页
        3.1.8 干涉成像系统的景深第51-52页
    3.2 照明系统及其参数确定第52-56页
        3.2.1 对照明系统的要求第52页
        3.2.2 照明方式及结构的选择第52-54页
        3.2.3 照明系统象差的要求第54页
        3.2.3 照明光源的设计第54-56页
    3.3 仪器光学系统布局设计第56-57页
    3.4 干涉条纹分析及调整第57-58页
    3.5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四章 相位提取算法及解包裹算法研究第59-84页
    4.1 相位提取算法的研究第60-67页
        4.1.1 定步长相位提取算法第60-62页
        4.1.2 任意步距相位提取算法第62-63页
        4.1.3 相位提取算法的误差分析第63-67页
    4.2 相位解包裹算法的研究第67-77页
        4.2.1 路径跟踪算法第70-73页
        4.2.2 路径无关算法第73-77页
    4.3 本文提出的改进算法第77-82页
    4.4 本章小结第82-84页
第五章 微位移系统及系统软件设计第84-97页
    5.1 微位移控制系统第84-91页
        5.1.1 微位移驱动器第85-88页
        5.1.2 微位移活动平台第88页
        5.1.3 位移传感器第88-90页
        5.1.4 压电陶瓷驱动电源第90-91页
    5.2 系统软件设计第91-96页
    5.3 本章小结第96-97页
第六章 试验结果及系统误差分析第97-116页
    6.1 系统的测量范围第97-100页
        6.1.1 横向测量范围第97-98页
        6.1.2 垂直测量范围第98-99页
        6.1.3 系统的斜率测量范围第99-100页
    6.2 系统测量分辨率第100-101页
        6.2.1 横向分辨率第100页
        6.2.2 垂直分辨率第100-101页
    6.3 实际测量结果与数据分析第101-112页
        6.3.1 系统软件精度测试第101-104页
        6.3.2 不同相位提取算法之间的比较第104-106页
        6.3.3 相位解包裹算法的实验比较第106-112页
    6.4 应用本系统进行实际测量实例第112-115页
        6.4.1 对光纤连接器端面的测量第112-113页
        6.4.2 对平面表面划痕的测量第113-115页
        6.4.3 系统重复性测试第115页
    6.5 本章小结第115-116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16-118页
参考文献第118-12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科研成果第127-128页
致谢第128页

论文共12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市违法建筑的分类治理研究--以嘉兴市秀洲区为例
下一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监管机制研究--以嘉兴南湖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