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1.1 沾污结渣的危害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3-21页 |
1.2.1 积灰结渣的形态和类型 | 第13-14页 |
l.2.2 沾污结渣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1.2.3 黑液水煤浆的研究开发现状 | 第19-21页 |
1.2.4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1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第二章 煤中矿物质及飞灰的形成和沉积 | 第23-36页 |
2.1 煤中矿物质行为 | 第23-28页 |
2.1.1 矿物质分类 | 第23-24页 |
2.1.2 矿物质组成 | 第24页 |
2.1.3 矿物质的偏析与富集 | 第24-26页 |
2.1.4 煤中矿物质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 第26-27页 |
2.1.5 煤灰矿物质与结渣的关系 | 第27-28页 |
2.2 煤灰的形成及沉积 | 第28-31页 |
2.2.1 煤灰的形成 | 第28页 |
2.2.2 灰粒的输运机理 | 第28-29页 |
2.3.3 沉积物形成方式 | 第29-30页 |
2.3.4 沉积物的生长特性 | 第30-31页 |
2.3 沾污结渣的形成过程 | 第31-34页 |
2.3.1 灰炱的形成与沉积过程 | 第31-32页 |
2.3.2 沾污形成过程 | 第32-33页 |
2.3.3 结渣形成过程 | 第33-34页 |
2.3.4 影响结渣强度的因素 | 第3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三章 煤及煤浆的燃烧特性和排放特性研究 | 第36-58页 |
3.1 燃料的选取 | 第36-37页 |
3.2 热天平实验 | 第37-47页 |
3.2.1 实验 | 第38-39页 |
3.2.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39-47页 |
3.3 煤及煤浆的半工业性试验 | 第47-54页 |
3.3.1 黑液水煤浆的流变特性 | 第47-50页 |
3.3.2 炉内燃烧状况及温度场分布 | 第50-54页 |
3.4 黑液水煤浆的工业炉燃烧试验 | 第54-57页 |
3.4.1 工业炉简况 | 第54-55页 |
3.4.2 工业炉黑液水煤浆的燃料特性 | 第55页 |
3.4.3 燃烧试验及结果 | 第55-57页 |
3.5 小结 | 第57-58页 |
第四章 Na、Fe、Ca的行为特征及灰渣烧结特性研究 | 第58-79页 |
4.1 Na、Fe、Ca的行为 | 第58-65页 |
4.1.1 Na的行为 | 第58-63页 |
4.1.2 Fe的行为 | 第63-64页 |
4.1.3 Ca的行为 | 第64-65页 |
4.2 与沾污结渣有关的Na、Fe、Ca化合物 | 第65-66页 |
4.3 炉内灰渣烧结特性的研究 | 第66-78页 |
4.3.1 烧结概述 | 第66-68页 |
4.3.2 煤灰的烧结 | 第68-71页 |
4.3.3 炉内灰渣烧结特性的研究 | 第71-7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五章 煤及煤浆灰沉积行为及热流动态特性的研究 | 第79-113页 |
5.1 灰污热流探针的研制及燃料特性 | 第79-83页 |
5.1.1 设计原理 | 第80-81页 |
5.1.2 特点 | 第81-82页 |
5.1.3 燃料特性 | 第82-83页 |
5.2 灰沉积过程吸收热流动态变化特性 | 第83-87页 |
5.2.1 燃料特性对热流变化的影响 | 第83-87页 |
5.2.2 烟温对热流变化特性的影响 | 第87页 |
5.3 探针灰污的特性及微观分析 | 第87-103页 |
5.3.1 灰污的表观物理特性及沉积特性 | 第87-90页 |
5.3.2 灰污的微观物化分析 | 第90-97页 |
5.3.3 炉内飞灰颗粒的特性 | 第97-103页 |
5.4 硅碳棒灰沉积试验研究 | 第103-110页 |
5.4.1 静态实验 | 第103-108页 |
5.4.2 动态沉积实验 | 第108-110页 |
5.5 几种燃料的相对沾污结渣趋势 | 第110页 |
5.6 煤与黑液浆中容易引起结渣的成分 | 第110-111页 |
5.7 小结 | 第111-113页 |
第六章 矿物质在炉内的迁移及沉积行为研究 | 第113-140页 |
6.1 煤灰熔融特性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113-116页 |
6.1.1 化学成分的影响 | 第114-115页 |
6.1.2 矿物组成对煤灰熔融性的影响 | 第115-116页 |
6.2 黑液浆及常规浆矿物质随飞灰的迁移和沉积行为研究 | 第116-123页 |
6.2.1 Na、K的迁移和沉积特性 | 第116-118页 |
6.2.2 Si、Al的迁移和沉积特性 | 第118页 |
6.2.3 Fe、Ca、Mg的迁移和沉积特性 | 第118-121页 |
6.2.4 沿烟气行程碱、酸性氧化物矿物的变化 | 第121-123页 |
6.3 煤中矿物质在炉内的迁移和沉积行为研究 | 第123-130页 |
6.3.1 Si、Al的迁移和沉积特性 | 第125-126页 |
6.3.2 Fe、Ca的迁移和沉积特性 | 第126-127页 |
6.3.3 Na、K、Mg的迁移和沉积特性 | 第127-128页 |
6.3.4 碱、酸性氧化物矿物在烟气行程上的分布 | 第128-130页 |
6.4 工业炉水煤浆中矿物质炉内特性研究 | 第130-138页 |
6.4.1 炉内灰渣熔融特性的变化 | 第130-131页 |
6.4.2 矿物质在炉内的迁移行为 | 第131-134页 |
6.4.3 炉内灰渣中矿物质的晶相分析 | 第134-136页 |
6.4.4 矿物质炉内行为特征差异的主要原因分析 | 第136-138页 |
6.5 小结 | 第138-140页 |
第七章 煤及黑液水煤浆炉内积灰结渣动态过程的电子探针分析 | 第140-164页 |
7.1 电子探针分析原理、特点及本章研究方法 | 第140-142页 |
7.1.1 分析原理 | 第141页 |
7.1.2 特点 | 第141页 |
7.1.3 本章研究方法 | 第141-142页 |
7.2 黑液水煤浆炉内积灰结渣动态过程的电子探针分析 | 第142-153页 |
7.2.1 燃料特性 | 第142页 |
7.2.2 样品的选取及特性 | 第142页 |
7.2.3 积灰结渣动态过程的电子探针分析 | 第142-143页 |
7.2.4 结果与分析 | 第143-153页 |
7.3 煤粉燃烧炉内积灰结渣动态过程的电子探针分析 | 第153-160页 |
7.3.1 煤质特性 | 第153页 |
7.3.2 样品的选取及研究方法 | 第153-154页 |
7.3.3 主要矿物元素在初始段内的分布 | 第154-157页 |
7.3.4 沿灰渣层厚度方向主要矿物元素的分布 | 第157-160页 |
7.3.5 结果与讨论 | 第160页 |
7.4 煤和黑液浆结渣沉积物中的主要化合物 | 第160-162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162-164页 |
第八章 结渣评判模型的研究 | 第164-190页 |
8.1 沾污结渣预测方法研究现状 | 第164-172页 |
8.1.1 沾污预测方法的发展 | 第164-167页 |
8.1.2 结渣预测方法的发展 | 第167-172页 |
8.2 燃煤及锅炉结渣特性预测模型的提出 | 第172-174页 |
8.2.1 模糊综合评判及模糊模式识别基本原理 | 第172-173页 |
8.2.2 燃煤结渣特性评判模型的建立 | 第173-174页 |
8.2.3 燃煤锅炉结渣特性评判模型的建立 | 第174页 |
8.3 模糊模式识别及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研究及程序实现 | 第174-185页 |
8.3.1 模糊模式识别模型 | 第175-178页 |
8.3.2 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 第178-180页 |
8.3.3 对判别结果的分析 | 第180-183页 |
8.3.4 沾污结渣特性判别的程序实现 | 第183-185页 |
8.4 五因素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在试验燃料上的应用 | 第185-187页 |
8.4.1 燃料的灰特性 | 第185页 |
8.4.2 预测结果 | 第185-186页 |
8.4.3 炉内实际沾污结渣状况 | 第186-187页 |
8.5 黑液浆工业炉应用情况 | 第187-188页 |
8.6 本章小结 | 第188-190页 |
第九章 全文总结及未来工作展望 | 第190-196页 |
9.1 全文总结 | 第190-194页 |
9.1.1 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 | 第190-193页 |
9.1.2 创新及成果 | 第193-194页 |
9.2 建议及工作展望 | 第194-196页 |
9.2.1 对黑液水煤浆电站锅炉的建议 | 第194-195页 |
9.2.2 下步工作展望 | 第195-196页 |
参考文献 | 第196-208页 |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 第208-210页 |
致谢 | 第2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