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导言 | 第9-19页 |
一、问题的提出与本文的结构 | 第9-11页 |
二、研究背景与相关材料 | 第11-14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四、研究意义 | 第15-19页 |
第一章 概念与背景 | 第19-38页 |
第一节 基督教的认识与词义上的粗略考证 | 第19-23页 |
第二节 早期基督教的发展过程 | 第23-38页 |
(一)从犹太教中分离 | 第24-26页 |
(二)犹太教与犹太化 | 第26-28页 |
(三)信仰与理性的结合 | 第28-31页 |
(四)基督教与拉丁文明的结合 | 第31-33页 |
(五)作为整体的“基督教” | 第33-35页 |
(六)国家与教会 | 第35-38页 |
第二章 圣伊格纳提乌斯与二世纪基督教的“犹太问题” | 第38-57页 |
第一节 伊格纳提乌斯的身份与影响 | 第38-41页 |
第二节 对基督教与犹太教关系问题的论述 | 第41-51页 |
(一)矫正:调整基督教与《旧约》的关系 | 第42-46页 |
(二)建立:对基督教独立性的强调 | 第46-51页 |
第三节 异端问题 | 第51-54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54-57页 |
第三章 信仰与理性的结合 | 第57-85页 |
第一节 希腊传统文化中“神”的观念 | 第57-61页 |
第二节 亚历山大的斐洛 | 第61-68页 |
(一)斐洛生活的时代背景 | 第61-63页 |
(二)对犹太律法地位的承认 | 第63-64页 |
(三)对哲学的运用——寓意释经法 | 第64-66页 |
(四)“中介”论的提出与斐洛的作用 | 第66-68页 |
第三节 护教士查士丁与二世纪的基督教 | 第68-70页 |
第四节 查士丁生平 | 第70-74页 |
第五节 查士丁的贡献:混合与跨越 | 第74-80页 |
第六节 新的身份认定方式 | 第80-82页 |
第七节 本章小结 | 第82-85页 |
第四章 德尔图良与二世纪基督教的拉丁化 | 第85-106页 |
第一节“东、西部文明圈”的概念 | 第86-90页 |
第二节 以《黑马牧人书》为例 | 第90-94页 |
第三节 以德尔图良的作品为例 | 第94-104页 |
(一)德尔图良作品风格概述 | 第94-96页 |
(二)德尔图良与哲学 | 第96-99页 |
(三)拉丁教义风格的初步形成以及德氏与东部护教士的共性.. 91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99-104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104-106页 |
第五章 二世纪基督教思想中的“异端” | 第106-154页 |
第一节“异端”的定义与对叙利亚教派的研究 | 第107-119页 |
(一)“异端”的含义 | 第107-108页 |
(二)对叙利亚教派的整体认识 | 第108-112页 |
(三)对诺斯替主义的研究 | 第112-115页 |
(四)诺斯替主义代表性人物与原始文献 | 第115-119页 |
第二节 爱任纽作品中的异端 | 第119-132页 |
(一)爱任纽的“异端” | 第119-122页 |
(二)二元论的基本论断与其中的东方因素 | 第122-125页 |
(三)中介之说与“隐喻” | 第125-128页 |
(四)爱任纽对异端的反驳与自身的学说 | 第128-132页 |
第三节 巴迪萨尼斯 | 第132-139页 |
(一)巴迪萨尼斯生活的背景 | 第132-134页 |
(二)巴迪萨尼斯的学说 | 第134-139页 |
第四节 马吉安 | 第139-152页 |
(一)德尔图良与哈纳克对“马吉安主义”的认识 | 第139-145页 |
(二)哈纳克对马吉安的分析与评价 | 第145-148页 |
(三)其他学者对哈纳克的评价 | 第148-152页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152-154页 |
结论 | 第154-156页 |
参考文献 | 第156-162页 |
后记 | 第162-163页 |
附件 | 第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