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英文缩写词 | 第11-12页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12-36页 |
第一章 野生动物中流感病毒流行现状及流感疫苗研究进展 | 第12-28页 |
1 流感病毒的生物学特点 | 第12-14页 |
2 流感病毒的宿主 | 第14-18页 |
2.1 流感病毒在野生水禽中的流行现状 | 第15-17页 |
2.2 流感病毒在野猪中的流行现状 | 第17页 |
2.3 流感病毒在海洋哺乳动物中的流行现状 | 第17-18页 |
3 流感病毒疫苗研究现状 | 第18-28页 |
3.1 传统流感疫苗 | 第18-19页 |
3.2 流感通用或重组疫苗 | 第19-20页 |
3.3 流感病毒样颗粒疫苗 | 第20-28页 |
第二章 杆状病毒/杆状病毒表达系统研究进展 | 第28-36页 |
1 杆状病毒生物学特点 | 第28-30页 |
2 家蚕杆状病毒表达系统的研究进展 | 第30-33页 |
3 Bac-to-Bac杆状病毒表达系统研究进展 | 第33-36页 |
第二篇 试验研究 | 第36-89页 |
第一章 新疆部分非禽类野生动物流感血清学调查 | 第36-43页 |
1 材料 | 第36-39页 |
1.1 流感HI诊断试剂 | 第36-37页 |
1.2 主要试剂 | 第37页 |
1.3 样品采集 | 第37-38页 |
1.4 血清样品处理 | 第38页 |
1.5 HI抗体检测方法 | 第38页 |
1.6 竞争ELISA | 第38-39页 |
2 结果 | 第39-40页 |
3 讨论 | 第40-42页 |
4 小结 | 第42-43页 |
第二章 家蚕杆状病毒系统制备流感病毒样颗粒及免疫原性研究 | 第43-61页 |
1 材料 | 第43-44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43页 |
1.2 酶与试剂 | 第43页 |
1.3 生化试剂 | 第43-44页 |
1.4 实验仪器 | 第44页 |
1.5 培养基及溶液 | 第44页 |
1.6 实验动物及实验场所 | 第44页 |
1.7 引物及基因合成及测序 | 第44页 |
2 方法 | 第44-50页 |
2.1 BmNPV表达含流感病毒HA、NA及M1蛋白的流感病毒样颗粒的构建 | 第44-49页 |
2.2 rBmNPV(HA-M1-NA)在家蚕蛹和蚕体中高效表达 | 第49页 |
2.3 流感病毒样颗粒的电镜观察 | 第49-50页 |
2.4 家蚕及蚕蛹表达HA-M1-NA病毒颗粒的血凝实验检测 | 第50页 |
2.5 流感病毒样颗粒的小鼠免疫试验及病毒攻毒保护试验 | 第50页 |
3 结果 | 第50-58页 |
3.1 流感病毒蛋白HA、NA、M1基因及IRES基因的扩增结果 | 第50-51页 |
3.2 含IRES序列片段的pFastBac Dual载体改造鉴定 | 第51页 |
3.3 流感病毒HA、NA及M1基因重组转移质粒的鉴定 | 第51-54页 |
3.4 重组病毒rBmNPV(HA-M1-NA)的鉴定 | 第54页 |
3.5 重组病毒rBmNPV(HA-M1-NA)感染昆虫细胞、家蚕和蚕蛹 | 第54-55页 |
3.6 流感病毒样颗粒的电镜观察 | 第55页 |
3.7 蚕蛹表达rBmNPV(HA-M1-NA)病毒颗粒的血凝试验结果 | 第55-56页 |
3.8 rBmNPV(HA-M1-NA)病毒颗粒免疫小鼠后抗体检测结果 | 第56页 |
3.9 rBmNPV(HA-M1-NA)病毒颗粒免疫小鼠的攻毒保护结果 | 第56-58页 |
4 讨论 | 第58-60页 |
5 小结 | 第60-61页 |
第三章 Bac-to-Bac表达系统制备流感病毒样颗粒及免疫原性研究 | 第61-75页 |
1 材料 | 第61-62页 |
1.1 质粒、菌种和细胞 | 第61页 |
1.2 主要试剂 | 第61页 |
1.3 培养基及溶液 | 第61-62页 |
1.4 设备和仪器 | 第62页 |
1.5 实验动物 | 第62页 |
1.6 引物、基因合成及测序 | 第62页 |
2 方法 | 第62-68页 |
3 结果 | 第68-72页 |
3.1 流感病毒蛋白NA和M1基因的扩增结果 | 第68页 |
3.2 含流感病毒HA、NA及M1基因重组转移质粒的鉴定 | 第68-69页 |
3.3 重组杆状病毒基因组的构建与鉴定 | 第69-70页 |
3.4 病毒样颗粒的鉴定 | 第70-71页 |
3.5 流感病毒样颗粒的免疫原性研究 | 第71-72页 |
4 讨论 | 第72-74页 |
5 小结 | 第74-75页 |
第四章 流感嵌合病毒样颗粒的构建及免疫原性研究 | 第75-89页 |
1 材料 | 第75-76页 |
1.1 细胞、细菌、质粒与实验动物 | 第75页 |
1.2 主要试剂 | 第75-76页 |
1.3 昆虫细胞培养基 | 第76页 |
1.4 设备和仪器 | 第76页 |
2 方法 | 第76-81页 |
2.1 重组质粒的构建与鉴定 | 第76-78页 |
2.2 重组杆状病毒基因组的构建与鉴定 | 第78-79页 |
2.3 细胞转染与重组杆状病毒的获得 | 第79页 |
2.4 病毒样颗粒的表达与鉴定 | 第79-80页 |
2.5 病毒样颗粒的免疫原性 | 第80-81页 |
3 结果 | 第81-86页 |
3.1 流感病毒蛋白NA和M1基因的扩增结果 | 第81页 |
3.2 pfastBacDual-HA-fliC-NA及pfastBacDual-M1重组转移质粒的鉴定 | 第81-82页 |
3.3 重组杆状病毒基因组的构建与鉴定 | 第82页 |
3.4 病毒样颗粒的鉴定 | 第82-83页 |
3.5 病毒样颗粒的免疫原性 | 第83-86页 |
4 讨论 | 第86-87页 |
5 小结 | 第87-89页 |
结论 | 第89-90页 |
创新与特色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108页 |
致谢 | 第108-109页 |
作者简介 | 第109-110页 |
石河子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