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美国产业结构演变研究
绪论 | 第11-16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二、 本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与成果综述 | 第12-14页 |
三、 内容结构安排及时间区间的选择 | 第14-16页 |
第一章 产业结构相关概念及研究方法 | 第16-38页 |
第1节 产业结构相关概念及一般研究方法 | 第16-26页 |
一、 产业结构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6-18页 |
二、 产业的一般分类方法 | 第18-24页 |
三、 产业结构的涵义及特征 | 第24-26页 |
第2节 美国宏观经济指标体系和产业的划分标准 | 第26-33页 |
一、 美国宏观经济指标体系 | 第26-30页 |
二、 美国产业的划分标准 | 第30-32页 |
三、 美国服务业内部行业的划分 | 第32-33页 |
第3节 产业结构研究方法、指标及主要数据来源 | 第33-38页 |
一、 产业结构的一般研究方法 | 第34-35页 |
二、 描述和分析产业结构的指标 | 第35-36页 |
三、 本研究所用方法和主要数据来源 | 第36-38页 |
第二章 关于产业结构的经典理论及评述 | 第38-61页 |
第1节 配第-克拉克定理 | 第38-40页 |
一、 配第定律 | 第38-39页 |
二、 配第-克拉克定理 | 第39-40页 |
第2节 马克思的结构理论 | 第40-42页 |
一、 结构调整机制理论 | 第40-41页 |
二、 经济结构的实质 | 第41-42页 |
三、 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理论 | 第42页 |
第3节 库兹涅茨的产业结构理论及评述 | 第42-49页 |
一、 库兹涅茨对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分析 | 第43-47页 |
二、 库兹涅茨对产业结构演变原因的分析 | 第47-49页 |
第4节 霍夫曼的工业结构理论及评述 | 第49-61页 |
一、 霍夫曼系数及理论意义 | 第49-50页 |
二、 霍夫曼的工业化阶段论 | 第50-51页 |
三、 霍夫曼理论的两个缺陷 | 第51-52页 |
四、 盐野谷祐一对霍夫曼理论的修正 | 第52-56页 |
五、 筱原三代平对霍夫曼理论的修正 | 第56-61页 |
第三章 战后美国经济与产业结构变动总体分析 | 第61-93页 |
第1节 战后美国经济发展史 | 第61-75页 |
一、 战前美国经济发展简略回顾 | 第61-62页 |
二、 战后缓慢增长期的美国经济 | 第62-64页 |
三、 平稳快速增长期的美国经济 | 第64-71页 |
四、 加速复苏时期的美国经济 | 第71-75页 |
第2节 战后美国产业结构的阶段划分及特征 | 第75-81页 |
一、 工业化阶段产业结构变动及特征 | 第76-77页 |
二、 非工业化阶段产业结构变动及特征 | 第77-79页 |
三、 非工业化阶段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 第79-81页 |
第3节 1990年前美国产业结构变动分析 | 第81-86页 |
一、 劳动力产业结构变动分析 | 第81-84页 |
二、 国民生产总值产业结构变动分析 | 第84-85页 |
三、 三次产业结构变动规律 | 第85-86页 |
第4节 1990年以来美国产业结构变动分析 | 第86-93页 |
一、 劳动力产业结构变动分析 | 第86-87页 |
二、 国内生产总值产业结构变动分析 | 第87-89页 |
三、 国内生产总值和劳动力产业分布动态分析 | 第89页 |
四、 产业结构效益分析 | 第89-93页 |
第四章 美国三次产业内部结构变动分析 | 第93-118页 |
第1节 美国第一产业内部结构的变动 | 第93-101页 |
一、 1990 年前第一产业内部结构变动分析 | 第93-94页 |
二、 1990 年以来第一产业内部结构变动分析 | 第94-101页 |
第2节 美国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变动及经济效应 | 第101-110页 |
一、 1990 年前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变动分析 | 第101-102页 |
二、 1990 年以来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变动分析 | 第102-110页 |
第3节 美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变动及经济效益 | 第110-118页 |
一、 1990 年前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变动分析 | 第110-113页 |
二、 1990 年以来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变动分析 | 第113-118页 |
第五章 美国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与趋势分析 | 第118-136页 |
第1节 美国产业结构的经济影响因素分析 | 第118-130页 |
一、 社会需求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 第118-122页 |
二、 国际贸易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 第122-125页 |
三、 美国总统经济政策及影响 | 第125-130页 |
第2节 美国产业结构的非经济影响因素分析 | 第130-131页 |
一、 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 第130-131页 |
二、 教育水平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 第131页 |
第3节 美国未来产业结构预测分析 | 第131-136页 |
一、美国产业结构的预测结果及检验 | 第131-133页 |
二、 美国产业结构的预测结果分析 | 第133-136页 |
第六章 美国第一产业个案分析:农业的分析 | 第136-161页 |
第1节 美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和特点 | 第136-141页 |
一、 美国农业的自然基础状况 | 第136-137页 |
二、 美国农业发展的特点 | 第137-141页 |
第2节 美国农业的市场结构和竞争 | 第141-145页 |
一、 美国农业的市场结构特征 | 第141-142页 |
二、 美国农业中的竞争和市场均衡过程 | 第142-145页 |
第3节 技术进步、生产率提高与美国农业的发展 | 第145-152页 |
一、 市场竞争有利于技术进步 | 第145-149页 |
二、 技术进步促进了美国农业生产率的提高 | 第149-152页 |
第4节 美国政府的农业政策分析 | 第152-161页 |
一、 20世纪30~80年代的农业政策分析 | 第152-159页 |
二、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农业政策分析 | 第159-161页 |
第七章 美国第二产业个案分析:汽车产业的分析 | 第161-182页 |
第1节 美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 第161-166页 |
一、 美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 | 第161-163页 |
二、 美国汽车产业发展的特点 | 第163-166页 |
第2节 美国汽车产业的市场结构和竞争 | 第166-173页 |
一、 美国汽车产业的市场集中度 | 第166-167页 |
二、 美国汽车产业的国内市场构成 | 第167-170页 |
三、 美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及效率 | 第170-173页 |
第3节 技术进步、生产率提高与美国汽车产业的发展 | 第173-177页 |
一、 流水线生产方法的采用 | 第173-174页 |
二、 航天技术用于汽车产业 | 第174-175页 |
三、 电脑网络技术用于汽车 | 第175-177页 |
第4节 美国政府的汽车产业政策分析 | 第177-182页 |
一、 美国汽车产业的反托拉斯 | 第178页 |
二、 美国防止外国竞争的政策 | 第178-179页 |
三、 汽车烟雾污染、安全和消耗的管制 | 第179-180页 |
四、 美国进出口政策及外资政策 | 第180-182页 |
第八章 美国第三产业个案分析:信息产业的分析 | 第182-210页 |
第1节 美国信息产业发展及其特点 | 第182-189页 |
一、 美国信息技术的发展 | 第182-183页 |
二、 美国信息产业发展的特点 | 第183-186页 |
三、 美国信息产业及其主导产业地位的形成 | 第186-189页 |
第2节 美国信息产业的市场结构和竞争 | 第189-196页 |
一、 美国信息服务业的市场结构和竞争 | 第190-191页 |
二、 美国电脑网络业的市场结构和竞争 | 第191-193页 |
三、 美国电信业的市场结构和竞争 | 第193-194页 |
四、 美国信息产业风险投资的流入和兼并 | 第194-196页 |
第3节 科技进步、生产率提高与美国信息产业的发展 | 第196-202页 |
一、 科技进步促进了美国信息产业的发展 | 第197-198页 |
二、生产率的提高对美国信息产业的作用 | 第198-202页 |
第4节 美国政府的信息产业政策分析 | 第202-210页 |
一、 美国政府的信息产业的政策 | 第202-205页 |
二、 美国信息产业的成效 | 第205-207页 |
三、 美国信息产业发展的问题 | 第207-210页 |
第九章 美国产业及结构变动的有关思考及启示 | 第210-224页 |
第1节 美国产业结构变动的有关思考 | 第210-215页 |
一、 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动的相关性思考 | 第210-212页 |
二、 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变动一般规律的思考 | 第212-215页 |
第2节 美国产业及结构变动对中国的启示 | 第215-224页 |
一、 美国产业结构变动对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启示 | 第215-216页 |
二、 美国农业的发展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启示 | 第216-219页 |
三、 美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对中国汽车业发展的启示 | 第219-221页 |
四、 美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对中国信息产业发展的启示 | 第221-224页 |
结论 | 第224-227页 |
注释 | 第227-237页 |
参考文献 | 第237-245页 |
作者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245-246页 |
论文摘要(中文) | 第246-249页 |
论文摘要(英文) | 第249页 |
吉林大学博士论文原创声明 | 第253-254页 |
后记 | 第254-2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