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预防医学、卫生学论文--劳动卫生论文

高温高湿环境下热习服训练及其效果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9-20页
    1.1 研究背景第9-13页
        1.1.1 高温高湿环境概念及分类第9页
        1.1.2 高温高湿环境影响机理及危害第9-12页
        1.1.3 热习服相关知识第12-13页
    1.2 研究意义第13页
    1.3 研究现状第13-18页
        1.3.1 高温高湿环境的研究现状第13-15页
        1.3.2 热习服研究现状第15-18页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第18-20页
第二章 高温高湿环境下人体反应的生理基础第20-36页
    2.1 心血管系统第20-22页
        2.1.1 心脏第20页
        2.1.2 血压第20页
        2.1.3 心血管系统对运动的反应第20-22页
    2.2 呼吸系统第22-25页
        2.2.1 肺通气第22-23页
        2.2.2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第23-25页
        2.2.3 呼吸系统对运动的反应第25页
    2.3 能量代谢第25-27页
        2.3.1 能量代谢的测定第26页
        2.3.2 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第26-27页
    2.4 体温调节系统第27-31页
        2.4.1 人体体温及其生理变动第27-28页
        2.4.2 人体与环境的热交换第28-29页
        2.4.3 机体的热平衡第29-31页
        2.4.4 体温调节第31页
    2.5 疲劳第31-33页
        2.5.1 疲劳的表现第32页
        2.5.2 疲劳的原因第32-33页
        2.5.3 疲劳的测量第33页
    2.6 热感觉第33-34页
    2.7 工作效率第34-35页
    2.8 总结第35-36页
第三章 高温高湿环境下人体热习服实验第36-43页
    3.1 实验目的第36页
    3.2 实验室介绍第36-37页
    3.3 实验测量参数及实验仪器第37-41页
        3.3.1 生理参数的测试仪器第37-40页
        3.3.2 调查问卷第40页
        3.3.3 工作效率的测定第40-41页
    3.4 样本选择第41页
    3.5 实验工况第41-42页
    3.6 实验过程第42页
    3.7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四章 高温高湿环境下热习服训练实验结果及分析第43-67页
    4.1 心血管系统第43-48页
        4.1.1 心率第43-45页
        4.1.2 收缩压第45-46页
        4.1.3 舒张压第46-48页
    4.2 呼吸系统第48-51页
        4.2.1 呼吸频率第48-49页
        4.2.2 耗氧量第49-51页
    4.3 能量代谢率第51-52页
    4.4 体温调节系统第52-57页
        4.4.1 皮肤温度第52-53页
        4.4.2 直肠温度第53-55页
        4.4.3 耳膜温度第55-56页
        4.4.4 出汗量第56-57页
    4.5 疲劳第57-60页
        4.5.1 两点阈第57-59页
        4.5.2 疲劳程度得分第59-60页
    4.6 热感觉第60-62页
    4.7 心情第62-63页
    4.8 工作效率第63-66页
        4.8.1 体力劳动能力第63-64页
        4.8.2 脑力工作能力第64-66页
    4.9 本章小结第66-67页
第五章 高温高湿环境下热习服特点的研究第67-75页
    5.1 热习服形成天数第67-69页
    5.2 不同训练温度和相对湿度对热习服形成天数的影响第69-74页
    5.3 本章小结第74-75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75-77页
    6.1 结论第75-76页
    6.2 展望第76-77页
参考文献第77-83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83-84页
附录第84-86页
致谢第86-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生态美学视野下的王维诗歌研究
下一篇:杨无咎《逃禅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