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下水数值模拟的石津灌区灌溉模式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1 绪论 | 第9-15页 |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 | 第10-13页 |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 2 研究区域概况 | 第15-20页 |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15-16页 |
| 2.1.1 地理位置 | 第15页 |
| 2.1.2 地形地貌 | 第15页 |
| 2.1.3 土壤植被 | 第15-16页 |
| 2.1.4 气象水文 | 第16页 |
| 2.1.5 河流水系 | 第16页 |
| 2.2 社会经济概况 | 第16-17页 |
| 2.3 水资源开发利用概况 | 第17页 |
| 2.3.1 水利工程概况 | 第17页 |
| 2.3.2 水资源供、用水概况 | 第17页 |
| 2.4 水文地质条件 | 第17页 |
| 2.5 研究区地下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 | 第17-18页 |
| 2.6 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动态 | 第18-19页 |
| 2.7 平原区浅层地下水的埋深 | 第19-20页 |
| 3 地下水数学模型 | 第20-31页 |
| 3.1 地下水数学模型的基本原理 | 第20-22页 |
| 3.2 求解地下水数学模型的方法 | 第22-23页 |
| 3.2.1 解析法 | 第22页 |
| 3.2.2 数值法 | 第22-23页 |
| 3.3 MODFLOW | 第23-31页 |
| 3.3.1 MODFLOW地下水数学模型 | 第23-27页 |
| 3.3.2 MODFLOW程序运行主要步骤 | 第27-28页 |
| 3.3.3 MODFLOW程序模型概化主要步骤 | 第28-31页 |
| 4 研究区地下水数学模型 | 第31-45页 |
| 4.1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 第31-32页 |
| 4.1.1 研究区模拟范围 | 第31页 |
| 4.1.2 含水层结构概化 | 第31页 |
| 4.1.3 含水层水力特征概化 | 第31页 |
| 4.1.4 研究区边界概化 | 第31-32页 |
| 4.2 研究区MODFLOW模型的建立 | 第32-40页 |
| 4.2.1 区域剖分 | 第32页 |
| 4.2.2 含水层概化 | 第32-35页 |
| 4.2.3 时间离散 | 第35页 |
| 4.2.4 水文地质参数分区 | 第35-36页 |
| 4.2.5 边界条件 | 第36-40页 |
| 4.2.6 初始水位 | 第40页 |
| 4.2.7 抽水井及观测井 | 第40页 |
| 4.3 模型的运行 | 第40-41页 |
| 4.4 模型的识别与检验 | 第41-44页 |
| 4.5 模型的应用 | 第44-45页 |
| 5 基于地下水数值模拟的农业灌溉模式分析 | 第45-56页 |
| 5.1 节水灌溉模式下灌区地下水位变化 | 第45-50页 |
| 5.1.1 对灌区支渠进行渠道防渗 | 第45-47页 |
| 5.1.2 采用低压管道灌溉 | 第47-49页 |
| 5.1.3 综合两种节水措施 | 第49-50页 |
| 5.2 南水北调工程调水后灌区地下水位变化 | 第50-54页 |
| 5.3 综合分析 | 第54-56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 6.1 结论 | 第56页 |
| 6.2 展望 | 第56-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1-62页 |
| 作者简介 | 第62-63页 |
| 致谢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