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1页 |
1.2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 第11-12页 |
1.3 研究创新点以及不足 | 第12-14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概念界定 | 第14-22页 |
2.1 文献综述 | 第14-17页 |
2.1.1 文献梳理 | 第14-16页 |
2.1.2 文献评述 | 第16-17页 |
2.2 概念界定和产业特征 | 第17-21页 |
2.2.1 生产性服务业与电子信息制造业概念界定 | 第17-20页 |
2.2.2 生产性服务业与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特征 | 第20-21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三章 生产性服务业与电子信息制造业的互动机制 | 第22-32页 |
3.1 生产性服务业与电子信息制造业互动理论基础 | 第22-25页 |
3.1.1 生产性服务业与电子信息制造业互动理论解释 | 第22-24页 |
3.1.2 生产性服务业与电子信息制造业互动影响外因 | 第24-25页 |
3.2 生产性服务业与电子信息制造业互动机制研究 | 第25-30页 |
3.2.1 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电子信息制造业作用机制 | 第25-26页 |
3.2.2 电子信息制造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作用机制 | 第26-27页 |
3.2.3 基于价值链的生产性服务业与电子信息制造业互动机制 | 第27-3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第四章 生产性服务业与电子信息制造业互动关系实证研究——以上海为例 | 第32-57页 |
4.1 上海生产性服务业与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现状 | 第32-40页 |
4.1.1 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 | 第32-35页 |
4.1.2 上海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现状 | 第35-39页 |
4.1.3 上海生产性服务业与电子信息制造业互动发展主要措施 | 第39-40页 |
4.2 基于投入产出的上海生产性服务业与电子信息制造业关联性分析 | 第40-46页 |
4.2.1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 第40-42页 |
4.2.2 投入产出结果及分析 | 第42-46页 |
4.3 基于VAR模型的上海生产性服务业与电子信息制造业互动分析 | 第46-56页 |
4.3.1 数据来源及模型建立 | 第46-47页 |
4.3.2 滞后阶数确定及单位根检验 | 第47-50页 |
4.3.3 协整检验 | 第50页 |
4.3.4 脉冲响应和方差分析 | 第50-55页 |
4.3.5 实证结果分析 | 第55-5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五章 主要结论、政策建议以及展望 | 第57-62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57-58页 |
5.2 政策建议 | 第58-60页 |
5.3 研究展望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