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工程实践与探索 | 第10-15页 |
1.2.1 龙马220KV变电站 | 第10-13页 |
1.2.2 云蒙220KV变电站 | 第13-14页 |
1.2.3 东明220KV变电站 | 第14-15页 |
1.2.4 探索与分析 | 第15页 |
1.3 变电站建筑承载重型设备屋面渗漏主要原因分析 | 第15-16页 |
1.3.1 屋面混凝土梁板裂缝 | 第15-16页 |
1.3.2 屋面建筑构造层次处理不当 | 第16页 |
1.3.3 屋面细部节点处理不当 | 第16页 |
1.4 本文主要内容 | 第16-18页 |
1.5 本文研究路线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变电站楼板及设备基础有限元分析 | 第19-30页 |
2.1 河北武强220KV变电站工程特点 | 第19页 |
2.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19-20页 |
2.2.1 MIDAS有限元软件简介 | 第19页 |
2.2.2 模型的建立 | 第19-20页 |
2.2.3 材料基本参数 | 第20页 |
2.2.4 荷载取值与分布 | 第20页 |
2.3 施工阶段分析 | 第20-22页 |
2.3.1 结构温度变形分析 | 第20-21页 |
2.3.2 结构温度应力分析 | 第21-22页 |
2.3.3 施工阶段分析结果 | 第22页 |
2.4 使用阶段分析 | 第22-29页 |
2.4.1 使用阶段a分析 | 第22-24页 |
2.4.2 使用阶段b分析 | 第24-27页 |
2.4.3 使用阶段分析结果 | 第27-2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屋面混凝土结构抗裂设计与施工 | 第30-35页 |
3.1 增强配筋 | 第30页 |
3.2 混凝土原材料的选取 | 第30-31页 |
3.2.1 水泥 | 第30页 |
3.2.2 粗、细骨料 | 第30-31页 |
3.2.3 掺和料 | 第31页 |
3.2.4 外加剂 | 第31页 |
3.2.5 实地取材 | 第31页 |
3.3 配合比设计 | 第31-32页 |
3.3.1 水灰比 | 第32页 |
3.3.2 单位用水量及水泥用量 | 第32页 |
3.3.3 砂率 | 第32页 |
3.3.4 灰砂比 | 第32页 |
3.3.5 配合比的确定 | 第32页 |
3.4 混凝土施工技术 | 第32-34页 |
3.4.1 混凝土的搅拌 | 第33页 |
3.4.2 混凝土的浇筑 | 第33页 |
3.4.3 设备基础混凝土的二次振捣 | 第33-34页 |
3.4.4 混凝土的二次抹压 | 第34页 |
3.4.5 混凝土的养护 | 第3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四章 屋面复合防水层方案优化设计试验研究 | 第35-41页 |
4.1 试验所用防水材料 | 第35页 |
4.2 试验构件设计 | 第35-37页 |
4.2.1 结构设计 | 第35-36页 |
4.2.2 防水层设计 | 第36-37页 |
4.2.3 应变片粘贴位置 | 第37页 |
4.3 试件制作 | 第37页 |
4.4 试验装置与试验制度 | 第37-38页 |
4.5 试验数据 | 第38-39页 |
4.5.1 防水卷材的应变随温度变化情况 | 第38-39页 |
4.5.2 混凝土的应变随温度变化情况 | 第39页 |
4.6 分析与讨论 | 第39-40页 |
4.6.1 不同卷材铺贴在相同材料上时温度与应变关系 | 第39-40页 |
4.6.2 相同卷材铺贴在不同材料上时温度与应变关系 | 第40页 |
4.6.3 刚性材料对结构层混凝土温度与应变的影响 | 第40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五章 屋面建筑构造防水设计与施工 | 第41-48页 |
5.1 屋面建筑构造防水设计 | 第41-43页 |
5.1.1 屋面防水原理 | 第41页 |
5.1.2 倒置式复合防水屋面建筑构造设计 | 第41-43页 |
5.2 屋面细部节点防水设计 | 第43-45页 |
5.2.1 屋面设备基础节点防水 | 第43-44页 |
5.2.2 女儿墙节点防水 | 第44页 |
5.2.3 穿墙落水口节点防水 | 第44-45页 |
5.2.4 穿屋面管道节点防水 | 第45页 |
5.2.5 屋面水平出入口节点防水 | 第45页 |
5.3 防水层施工技术 | 第45-47页 |
5.3.1 聚氨酯涂膜防水层施工 | 第46页 |
5.3.2 聚合物砂浆找平层施工 | 第46页 |
5.3.3 TPO自粘防水卷材施工 | 第46-4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8-49页 |
6.1 总结 | 第48页 |
6.2 展望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