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一、前言 | 第10-20页 |
1.1 植物的多倍化 | 第10-11页 |
1.1.1 多倍体简述 | 第10页 |
1.1.2 多倍化的研究 | 第10-11页 |
1.1.3 植物多倍化的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人工培育多倍体的研究 | 第11-15页 |
1.2.1 人工培育多倍体基因组不稳定的研究 | 第11-12页 |
1.2.2 人工培育多倍体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与基因组稳定性关系的研究 | 第12-13页 |
1.2.3 人工培育芸薹属异源六倍体 | 第13-15页 |
1.3 甘蓝型油菜和白菜型油菜 | 第15-16页 |
1.3.1 甘蓝型油菜简介 | 第15页 |
1.3.2 白菜型油菜简介 | 第15-16页 |
1.3.3 甘蓝型油菜与白菜型油菜种质在育种中的应用 | 第16页 |
1.4 FISH在芸薹属作物染色体识别中的应用 | 第16-19页 |
1.4.1 基因组原位杂交 | 第17页 |
1.4.2 基于重复序列的荧光原位杂交 | 第17-18页 |
1.4.3 BAC-FISH | 第18-19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9-20页 |
1.5.1 研究目的 | 第19-20页 |
1.5.2 研究意义 | 第20页 |
二、材料和方法 | 第20-28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0-22页 |
2.1.1 植物材料 | 第20页 |
2.1.2 引物、BAC克隆和油菜DNA | 第20-21页 |
2.1.3 酶和化学试剂 | 第21-22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2-28页 |
2.2.1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2.2.3 采取和固定花蕾 | 第23页 |
2.2.4 染色体制片 | 第23页 |
2.2.5 探针标记 | 第23-24页 |
2.2.6 第一次荧光原位杂交(FISH) | 第24-25页 |
2.2.7 第二次荧光原位杂交 | 第25页 |
2.2.8 PCR扩增重复序列 | 第25-26页 |
2.2.9 BAC的提取 | 第26-27页 |
2.2.10 数据统计 | 第27-28页 |
三、结果与讨论 | 第28-57页 |
3.1 人工培育六倍体油菜S_0代的核型分析与染色体行为的研究 | 第28-41页 |
3.1.1 人工培育六倍体油菜S_0代倍性鉴定和染色体核型分析 | 第28-33页 |
3.1.2 六倍体S_0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行为的观察 | 第33-37页 |
3.1.3 六倍体S_0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配对方式统计 | 第37-38页 |
3.1.4 六倍体S_0减数分裂后期Ⅰ染色体的行为 | 第38-40页 |
3.1.5 六倍体S_0减数分裂后期Ⅰ染色体分离统计 | 第40-41页 |
3.2 人工培育六倍体油菜S_1代染色体分析 | 第41-49页 |
3.2.1 人工培育六倍体油菜S_1代核型分析 | 第41-42页 |
3.2.2 非整倍体 | 第42-45页 |
3.2.3 染色体稳定遗传的植株 | 第45-48页 |
3.2.4 染色体重排 | 第48-49页 |
3.3 S_1与S_0不同基因组染色体的比较 | 第49-53页 |
3.3.1 S_1与S_0代A基因组染色体的比较 | 第49-51页 |
3.3.2 S_1与S_0代C基因组染色体的比较 | 第51-52页 |
3.3.3 后续研究 | 第52-53页 |
3.4 讨论 | 第53-56页 |
3.4.1 人工培育多倍体初期减数分裂MⅠ染色体行为异常 | 第53页 |
3.4.2 S_0减数分裂异常直接影响后代S_1染色体拷贝数的改变 | 第53-54页 |
3.4.3 S_1代非整倍体中不同染色体的稳定性存在差异,即变异的热点 | 第54页 |
3.4.4 FISH可反应不同亲本来源的染色体 | 第54-56页 |
3.5 结果总结和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