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中国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工作论文

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研究--以昆明呈贡柏枝营为例

中文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导论第9-19页
    一 选题背景第9-13页
        (一)现实背景第9-10页
        (二)理论背景第10-13页
    二 研究的意义第13-15页
        (一)理论意义第13-14页
        (二)实践意义第14-15页
    三 基本概念第15页
        (一)失地农民第15页
        (二)可持续生计第15页
    四 研究方法第15-16页
        (一)文献法第15-16页
        (二)调查法第16页
    五 本文研究框架第16-17页
    六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第17-19页
        (一)研究的创新第17-18页
        (二)研究的不足第18-19页
第一章 失地农民及其传统生计状况第19-25页
    一 呈贡及柏枝营失地农民概况第19-21页
        (一)呈贡区及柏枝营的基本情况第19页
        (二)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第19-21页
    二 柏枝营失地农民的传统生计状况第21-25页
        (一)传统生计的类型第21-23页
        (二)生计传承的形式及价值性分析第23-25页
第二章 失地农民现有生计资产分析第25-34页
    一 失地农民现有的生计资产第25-27页
        (一)人力资本第25-26页
        (二)自然资本第26页
        (三)房屋资本第26-27页
        (四)金融资本第27页
        (五)社会资本第27页
    二 失地农民现有生计资产面临的挑战第27-31页
        (一)人力资本转变落后于身份和谋生方式的转变第27-28页
        (二)自然资本丧失,基本没有保障作用第28-29页
        (三)房屋资本生产功能趋弱,日常费用增多第29-30页
        (四)金融资本在新环境中投资风险加大且趋于“贬值”第30-31页
        (五)原有社会资本削弱,社会关系再建困难第31页
    三 失地农民生计资产的可持续性思考第31-34页
        (一)生计资本发生变化,不适应新需要第31-32页
        (二)生计资本原有组合配置解体,现有组合配置可持续性较弱第32-34页
第三章 失地农民现有生计能力分析第34-40页
    一 失地农民现有主要生计能力第34-36页
        (一)表达能力第34页
        (二)抗风险能力第34-35页
        (三)适应能力第35页
        (四)求助能力第35-36页
    二 失地农民现有生计能力面临的挑战第36-39页
        (一)表达形式的转换对表达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第36-37页
        (二)风险加大对失地农民的抗风险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第37页
        (三)新增加了对适应能力的要求第37-38页
        (四)求助能力弱化第38-39页
    三 失地农民生计能力的可持续性思考第39-40页
第四章 失地农民现有生计途径分析第40-50页
    一 失地农民现有生计途径第40-43页
        (一)租地,回归农业生产第40页
        (二)外出务工第40-41页
        (三)自主创业第41页
        (四)非正规就业第41-42页
        (五)靠补偿金生活第42-43页
    二 失地农民现有生计途径面临的挑战第43-47页
        (一)外出承包土地:生产风险加大第43-44页
        (二)外出务工:缺乏竞争力,保障差第44-45页
        (三)自主创业:因人而异第45-46页
        (四)非正规就业:基本无保障第46-47页
        (五)依靠土地补偿金生活:坐吃山空第47页
    三 失地农民生计途径的可持续性思考第47-50页
        (一)生计资产的类型和存量对生计途径的选择影响重大第47-48页
        (二)生计资本配置合理程度关系生计途径可持续性的高低第48页
        (三)明确的生计途径有助于可持续性生计的实现第48页
        (四)原有生计类型对现有生计途径的可持续性具有始发性影响第48-50页
结论与思考第50-55页
    一 研究结论第50-52页
        (一)生计能力是失地农民生计问题的核心第50页
        (二)征地拆迁对失地农民具有一定的“马太效应”第50-51页
        (三)城市化在带来失地农民生计问题时,也带来了解决问题的机遇第51页
        (四)失地农民的思维惯性强大,对城市资源利用不足第51-52页
        (五)人发展的差异性对可持续生计有较大影响第52页
    二 相关思考第52-55页
        (一)提升失地农民生计能力是实现可持续生计的必然选择第53页
        (二)有机使用生计资产和能力,合理选择生计途径第53页
        (三)城乡一体,统筹发展不能忽略失地农民利益第53-54页
        (四)因人用策,扶持不同生计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57页
附录一 调查问卷第57-59页
附录二 访谈提纲第59-60页
学术论文第60-61页
致谢第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蒙古族男低音歌唱家那顺歌唱艺术研究
下一篇:证券公司日常行政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