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导论 | 第9-19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9-13页 |
(一)现实背景 | 第9-10页 |
(二)理论背景 | 第10-13页 |
二 研究的意义 | 第13-15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3-14页 |
(二)实践意义 | 第14-15页 |
三 基本概念 | 第15页 |
(一)失地农民 | 第15页 |
(二)可持续生计 | 第15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一)文献法 | 第15-16页 |
(二)调查法 | 第16页 |
五 本文研究框架 | 第16-17页 |
六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17-19页 |
(一)研究的创新 | 第17-18页 |
(二)研究的不足 | 第18-19页 |
第一章 失地农民及其传统生计状况 | 第19-25页 |
一 呈贡及柏枝营失地农民概况 | 第19-21页 |
(一)呈贡区及柏枝营的基本情况 | 第19页 |
(二)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 第19-21页 |
二 柏枝营失地农民的传统生计状况 | 第21-25页 |
(一)传统生计的类型 | 第21-23页 |
(二)生计传承的形式及价值性分析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失地农民现有生计资产分析 | 第25-34页 |
一 失地农民现有的生计资产 | 第25-27页 |
(一)人力资本 | 第25-26页 |
(二)自然资本 | 第26页 |
(三)房屋资本 | 第26-27页 |
(四)金融资本 | 第27页 |
(五)社会资本 | 第27页 |
二 失地农民现有生计资产面临的挑战 | 第27-31页 |
(一)人力资本转变落后于身份和谋生方式的转变 | 第27-28页 |
(二)自然资本丧失,基本没有保障作用 | 第28-29页 |
(三)房屋资本生产功能趋弱,日常费用增多 | 第29-30页 |
(四)金融资本在新环境中投资风险加大且趋于“贬值” | 第30-31页 |
(五)原有社会资本削弱,社会关系再建困难 | 第31页 |
三 失地农民生计资产的可持续性思考 | 第31-34页 |
(一)生计资本发生变化,不适应新需要 | 第31-32页 |
(二)生计资本原有组合配置解体,现有组合配置可持续性较弱 | 第32-34页 |
第三章 失地农民现有生计能力分析 | 第34-40页 |
一 失地农民现有主要生计能力 | 第34-36页 |
(一)表达能力 | 第34页 |
(二)抗风险能力 | 第34-35页 |
(三)适应能力 | 第35页 |
(四)求助能力 | 第35-36页 |
二 失地农民现有生计能力面临的挑战 | 第36-39页 |
(一)表达形式的转换对表达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 第36-37页 |
(二)风险加大对失地农民的抗风险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 第37页 |
(三)新增加了对适应能力的要求 | 第37-38页 |
(四)求助能力弱化 | 第38-39页 |
三 失地农民生计能力的可持续性思考 | 第39-40页 |
第四章 失地农民现有生计途径分析 | 第40-50页 |
一 失地农民现有生计途径 | 第40-43页 |
(一)租地,回归农业生产 | 第40页 |
(二)外出务工 | 第40-41页 |
(三)自主创业 | 第41页 |
(四)非正规就业 | 第41-42页 |
(五)靠补偿金生活 | 第42-43页 |
二 失地农民现有生计途径面临的挑战 | 第43-47页 |
(一)外出承包土地:生产风险加大 | 第43-44页 |
(二)外出务工:缺乏竞争力,保障差 | 第44-45页 |
(三)自主创业:因人而异 | 第45-46页 |
(四)非正规就业:基本无保障 | 第46-47页 |
(五)依靠土地补偿金生活:坐吃山空 | 第47页 |
三 失地农民生计途径的可持续性思考 | 第47-50页 |
(一)生计资产的类型和存量对生计途径的选择影响重大 | 第47-48页 |
(二)生计资本配置合理程度关系生计途径可持续性的高低 | 第48页 |
(三)明确的生计途径有助于可持续性生计的实现 | 第48页 |
(四)原有生计类型对现有生计途径的可持续性具有始发性影响 | 第48-50页 |
结论与思考 | 第50-55页 |
一 研究结论 | 第50-52页 |
(一)生计能力是失地农民生计问题的核心 | 第50页 |
(二)征地拆迁对失地农民具有一定的“马太效应” | 第50-51页 |
(三)城市化在带来失地农民生计问题时,也带来了解决问题的机遇 | 第51页 |
(四)失地农民的思维惯性强大,对城市资源利用不足 | 第51-52页 |
(五)人发展的差异性对可持续生计有较大影响 | 第52页 |
二 相关思考 | 第52-55页 |
(一)提升失地农民生计能力是实现可持续生计的必然选择 | 第53页 |
(二)有机使用生计资产和能力,合理选择生计途径 | 第53页 |
(三)城乡一体,统筹发展不能忽略失地农民利益 | 第53-54页 |
(四)因人用策,扶持不同生计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附录一 调查问卷 | 第57-59页 |
附录二 访谈提纲 | 第59-60页 |
学术论文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