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引言 | 第11-15页 |
一、选题价值和意义 | 第11-12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第一章 认罪与认罚的基本概念解析 | 第15-20页 |
第一节 “认罪”的法律解析 | 第15-16页 |
第二节 “认罚”的法律解析 | 第16-17页 |
第三节 “认罪”与“认罚”的联系与区别 | 第17-18页 |
一、认罪不认罚 | 第17页 |
二、认罪并认罚 | 第17-18页 |
第四节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的认罪认罚内涵 | 第18-20页 |
第二章 构建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依据 | 第20-24页 |
第一节 理论依据 | 第20-22页 |
一、保障被追诉人的迅速审判权 | 第20页 |
二、体现恢复性司法理念,实现刑罚谦抑性功能 | 第20-21页 |
三、促进公平正义 | 第21-22页 |
第二节 实践依据 | 第22-24页 |
一、缓解“案多人少”的压力,实现司法资源有效配置 | 第22页 |
二、保障案件的快速解决,及时维护被害人利益 | 第22-24页 |
第三章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比较法考察 | 第24-34页 |
第一节 大陆法系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 | 第24-27页 |
一、意大利“依当事人要求适用刑罚”特殊程序 | 第24-25页 |
二、德国的刑事协商程序 | 第25-26页 |
三、法国的庭前认罪答辩程序 | 第26-27页 |
第二节 英美法系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 | 第27-29页 |
一、美国的辩诉交易制度 | 第27-28页 |
二、英国辩诉交易制度 | 第28-29页 |
第三节 分析域外不同法系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差异 | 第29-30页 |
一、司法机关的权力分配不同 | 第29页 |
二、适用案件范围和协商内容不同 | 第29-30页 |
第四节 总结域外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体现的的相同价值和规律 | 第30-34页 |
一、从单纯追求司法公正到追求司法效率与公正的平衡 | 第30-31页 |
二、对辩诉交易制度精髓倾向认同 | 第31页 |
三、要求查明案件基本事实 | 第31-32页 |
四、一定程度上限制被追诉人的上诉权 | 第32页 |
五、一定程度上忽视对被害人的权益的关注 | 第32-34页 |
第四章 我国现有与认罪和认罚相关的程序 | 第34-40页 |
第一节 与认罪相关的程序 | 第34-37页 |
一、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 | 第34-35页 |
二、简易程序 | 第35-36页 |
三、刑事和解 | 第36-37页 |
第二节 与认罪认罚相关的程序 | 第37-38页 |
第三节 我国现有与认罪、认罚相关的程序的优点和不足 | 第38-40页 |
第五章 认罪认罚从宽处理制度的构建 | 第40-54页 |
第一节 将认罪协商和认罚协商纳入认罪认罚从宽制度 | 第40-46页 |
一、认罪协商与认罚协商的关系 | 第41-42页 |
二、适用案件范围:基层人民法院审理的一审刑事案件 | 第42-43页 |
三、协商主体:被追诉人和检察官以及被追诉人和法官 | 第43-44页 |
四、程序启动主体:被追诉人、检察官、法官 | 第44-45页 |
五、协商阶段:审查起诉阶段和庭前会议阶段 | 第45-46页 |
第二节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之实体上从宽 | 第46-47页 |
一、法律上明确认罪认罚从宽制度 | 第46页 |
二、根据认罪认罚案件的性质规定有区别的从宽幅度 | 第46-47页 |
第三节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之程序上从简 | 第47-50页 |
一、审查起诉部门对轻微的认罪认罚案件适用暂缓起诉制度 | 第47-48页 |
二、审判阶段法官对认罪认罚案件的审查 | 第48-50页 |
三、限制被追诉人的上诉权 | 第50页 |
第四节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构建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 第50-54页 |
一、确保律师的参与 | 第50-51页 |
二、完善证据开示制度 | 第51-52页 |
三、赋予被害人对程序启动的反对权 | 第52-54页 |
结语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在校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