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3页 |
1.1 I+G简介 | 第9-11页 |
1.1.1 I+G的理化性能介绍 | 第9-11页 |
1.1.2 I+G的应用价值 | 第11页 |
1.2 I+G的生产工艺及结晶工艺研究进展 | 第11-15页 |
1.2.1 I+G的生产工艺 | 第11-12页 |
1.2.2 I+G的结晶工艺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1.3 反溶剂结晶研究进展 | 第15-22页 |
1.3.1 过程参数对反溶剂结晶的影响 | 第15-18页 |
1.3.2 过程分析技术的应用 | 第18-22页 |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4.1 研究目标 | 第22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实验方法 | 第23-32页 |
2.1 实验药品 | 第23页 |
2.2 实验仪器 | 第23-24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4-32页 |
2.3.1 ATR-UV光谱的测定方法 | 第24-27页 |
2.3.2 溶解度测定以及结晶过程浓度检测装置与方法 | 第27-29页 |
2.3.3 真空蒸发反溶剂结晶装置与方法 | 第29-32页 |
第三章 溶液浓度在线检测 | 第32-50页 |
3.1 模型标定所用实验矩阵 | 第32页 |
3.2 体系ATR-UV光谱特征 | 第32-38页 |
3.2.1 IMP、GMP、I+G溶液ATR-UV光谱 | 第33-34页 |
3.2.2 溶液浓度对ATR-UV光谱的影响 | 第34-35页 |
3.2.3 溶剂组成对ATR-UV光谱的影响 | 第35-36页 |
3.2.4 温度对ATR-UV光谱的影响 | 第36-37页 |
3.2.5 颗粒浓度对ATR-UV光谱的影响 | 第37-38页 |
3.3 浓度在线检测模型的建立与校验 | 第38-42页 |
3.3.1 浓度在线检测模型最优波长的选择 | 第38-39页 |
3.3.2 浓度检测模型的二元线性回归 | 第39-42页 |
3.3.3 浓度检测模型的校验 | 第42页 |
3.4 体系溶解度测定及结晶过程过饱和度检测 | 第42-48页 |
3.4.1 体系溶解度测定 | 第43-45页 |
3.4.2 结晶过程过饱和度检测 | 第45-4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四章 I+G结晶工艺改进 | 第50-60页 |
4.1 不同结晶方法对比 | 第50-55页 |
4.1.1 不同结晶方法对结晶产品质量的影响 | 第50-52页 |
4.1.2 添加溶剂再溶解对结晶过程过饱和度的影响 | 第52-55页 |
4.2 真空蒸发结晶研究 | 第55-58页 |
4.2.1 控温方式和反溶剂滴加速率 | 第55-57页 |
4.2.2 真空蒸发量与蒸发时机 | 第57-58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结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附表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