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蓬山摩崖石刻的宗教审美空间建构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绪论 | 第7-14页 |
| 一、选题的研究现状 | 第7-12页 |
| (一)巴蜀摩崖石刻相关研究 | 第7-11页 |
| (二)关于太蓬山摩崖石刻的直接研究 | 第11-12页 |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3-14页 |
| 第一章 绵延千年的宗教摩崖 | 第14-18页 |
| 第一节 石刻文化的源流及发展 | 第14-15页 |
| 第二节 太蓬山摩崖石刻出现的人文环境及自然环境 | 第15-16页 |
| 一、巴蜀摩崖石刻的繁盛 | 第15页 |
| 二、太蓬山摩崖石刻的形成 | 第15-16页 |
| 第三节 太蓬山摩崖石刻概貌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多元共生的审美构成 | 第18-31页 |
| 第一节 隔凡的山崖——选址布局 | 第18-19页 |
| 一、吞月吹云 | 第18-19页 |
| 二、构思精妙 | 第19页 |
| 第二节 流动的思绪——诗与文 | 第19-24页 |
| 一、描景抒情文 | 第19-23页 |
| 二、功能记事文 | 第23-24页 |
| 第三节 凝固的威仪——造像 | 第24-27页 |
| 一、造像题材 | 第25-26页 |
| 二、造型特征 | 第26-27页 |
| 第四节 净化的线条——书法 | 第27-31页 |
| 一、书法的形式意蕴 | 第27-28页 |
| 二、书体风格 | 第28-31页 |
| 第三章 双重超越的审美空间 | 第31-39页 |
| 第一节 广义叙述学视域中的太蓬山摩崖石刻 | 第31-34页 |
| 一、广义叙述学概述 | 第31-33页 |
| 二、太蓬山摩崖石刻的两个叙述层 | 第33-34页 |
| 第二节 审美空间的双重超越特点 | 第34-36页 |
| 一、信仰空间 | 第34-36页 |
| 二、抒情空间 | 第36页 |
| 第三节 审美空间的现实意义 | 第36-39页 |
| 一、文化空间概要 | 第36-37页 |
| 二、作为纽带的审美空间 | 第37-39页 |
| 结语 | 第39-40页 |
| 附:《太蓬山摩崖石刻诗歌总录》﹡注 | 第40-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4页 |
| 致谢 | 第54-5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