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1.2 界面过渡区概述 | 第10-13页 |
1.2.1 界面过渡区的形成机理 | 第10-11页 |
1.2.2 界面过渡区的性能及改善措施 | 第11-12页 |
1.2.3 界面过渡区的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3 纳米压痕仪的原理及其在水泥基材料研究中的应用 | 第13-15页 |
1.4 扫描电镜背散射图像测试原理及其在水泥基材料研究中的应用 | 第15-16页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第二章 试验原材料及试验方法 | 第17-30页 |
2.1 试验原材料 | 第17-19页 |
2.2 配合比设计 | 第19页 |
2.3 试件制作 | 第19-22页 |
2.3.1 试件种类 | 第19-20页 |
2.3.2 试件制作过程 | 第20-22页 |
2.4 纳米压痕试验设备及方法 | 第22-27页 |
2.4.1 纳米压痕试验仪器介绍 | 第22页 |
2.4.2 纳米压痕仪器技术参数 | 第22-23页 |
2.4.3 纳米压痕试验的实验原理 | 第23-25页 |
2.4.4 纳米压痕试验的试样要求 | 第25-26页 |
2.4.5 纳米压痕试验的测试程序 | 第26-27页 |
2.5 扫描电子显微镜设备及背散射图像分析方法 | 第27-30页 |
2.5.1 扫描电子显微镜仪器介绍 | 第27页 |
2.5.2 扫描电子显微镜背散射图像分析方法 | 第27-29页 |
2.5.3 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样品的要求 | 第29-30页 |
第三章 水泥基复合材料抗压力学性能研究 | 第30-37页 |
3.1 引言 | 第30页 |
3.2 试验仪器及方法 | 第30-31页 |
3.3 试验结果分析 | 第31-36页 |
3.3.1 硅灰掺量对抗压强度影响 | 第32-33页 |
3.3.2 水胶比对抗压强度影响 | 第33-35页 |
3.3.3 养护时间对抗压强度影响 | 第35-3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纳米压痕力学试验结果分析 | 第37-59页 |
4.1 引言 | 第37页 |
4.2 纳米压痕试验数据处理方法 | 第37-40页 |
4.2.1 界面过渡区微力学性质测试结果与压痕深度典型曲线 | 第37-38页 |
4.2.2 纳米压痕测试指标与距骨料及纤维表面距离变化的典型试验曲线 | 第38-39页 |
4.2.3 纳米压痕测试指标距骨料及纤维表面距离变化的等高图表征 | 第39-40页 |
4.3 骨料界面过渡区的微力学性质分析 | 第40-50页 |
4.3.1 水胶比的影响 | 第40-46页 |
4.3.2 硅灰掺量的影响 | 第46-50页 |
4.4 纤维界面过渡区的微力学性质 | 第50-58页 |
4.4.1 水胶比的影响 | 第50-55页 |
4.4.2 硅灰掺量的影响 | 第55-5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五章 扫描电镜下界面过渡区微观结构分析 | 第59-90页 |
5.1 引言 | 第59页 |
5.2 扫描电镜下界面区微观形貌分析 | 第59-73页 |
5.2.1 骨料界面区(A-ITZ)的微观形貌分析 | 第59-66页 |
5.2.2 纤维界面区(F-ITZ)的微观形貌分析 | 第66-73页 |
5.3 扫描电镜背散射图像灰度分析 | 第73-87页 |
5.3.1 界面过渡区厚度表征 | 第73-74页 |
5.3.2 纤维界面区(F-ITZ)的背散射图像灰度分析 | 第74-80页 |
5.3.3 骨料界面区(A-ITZ)背散射图像灰度分析 | 第80-87页 |
5.4 硅灰的影响机理分析 | 第87-88页 |
5.5 水胶比的影响机理分析 | 第88-8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90-93页 |
结论 | 第90-91页 |
展望 | 第9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7页 |
致谢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