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前言 | 第9-13页 |
第一章 黄20井区储层、油藏特征研究 | 第13-45页 |
1.1 构造特征研究 | 第13-18页 |
1.1.1 地震地质层位标定 | 第13-15页 |
1.1.2 精细构造解释 | 第15-16页 |
1.1.3 断裂特征 | 第16-18页 |
1.2 储层沉积特征 | 第18-24页 |
1.2.1 区域沉积背景及沉积物源分析 | 第18页 |
1.2.2 沉积相标志 | 第18-22页 |
1.2.3 沉积模式与沉积微相的划分 | 第22-23页 |
1.2.4 沉积微相平面分布 | 第23-24页 |
1.3 储层岩石学特征 | 第24-25页 |
1.4 储层物性特征 | 第25-26页 |
1.5 孔隙结构特征 | 第26-28页 |
1.5.1 孔隙的主要类型及组合 | 第26-27页 |
1.5.2 孔隙、喉道类型与发育情况 | 第27页 |
1.5.3 孔隙结构类型划分及其特点 | 第27-28页 |
1.6 非均质性特征 | 第28-33页 |
1.6.1 层内非均质性 | 第28-32页 |
1.6.2 层间非均质性 | 第32页 |
1.6.3 平面非均质性 | 第32-33页 |
1.7 油藏特征研究 | 第33-34页 |
1.7.1 油层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 | 第33-34页 |
1.7.2 油气分布控制因素 | 第34页 |
1.8 流体性质 | 第34-37页 |
1.8.1 原油物性 | 第34-35页 |
1.8.2 天然气性质 | 第35-37页 |
1.8.3 地层水性质 | 第37页 |
1.9 地层温度压力 | 第37-38页 |
1.10 储量计算 | 第38-40页 |
1.10.1 储量计算公式 | 第38页 |
1.10.2 储量参数确定 | 第38-39页 |
1.10.3 储量计算结果 | 第39-40页 |
1.11 地质建模 | 第40-45页 |
1.11.1 建立地质知识库 | 第40页 |
1.11.2 建模边界和网格精度 | 第40页 |
1.11.3 构造模型的建立 | 第40-41页 |
1.11.4 沉积微相模型的建立 | 第41-42页 |
1.11.5 油气分布模型的建立 | 第42-43页 |
1.11.6 储层属性模型的建立 | 第43-45页 |
第二章 开发历程及开发效果评价 | 第45-50页 |
2.1 主要开发历程 | 第45-46页 |
2.2 油田开采特点分析 | 第46页 |
2.3 开发效果评价 | 第46-50页 |
2.3.1 天然能量评价 | 第46-47页 |
2.3.2 水驱采收率评价 | 第47-48页 |
2.3.3 综合含水评价 | 第48-50页 |
第三章 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潜力评价 | 第50-57页 |
3.1 剩余油饱和度的确定 | 第50-52页 |
3.1.1 注水存水率估算法 | 第50页 |
3.1.2 物质平衡法 | 第50-51页 |
3.1.3 分流方程法 | 第51页 |
3.1.4 开采动态法 | 第51-52页 |
3.2 应用动态分析法研究各小层水淹状况 | 第52-53页 |
3.2.1 资料整理 | 第52页 |
3.2.2 具体做法 | 第52-53页 |
3.3 剩余油分布规律 | 第53-54页 |
3.4 潜力分析 | 第54-55页 |
3.4.1 调补层的潜力 | 第54-55页 |
3.4.2 主力油层剩余储量大,是下步挖潜的主要目标 | 第55页 |
3.5 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 | 第55-57页 |
第四章 综合调整研究 | 第57-74页 |
4.1 调整原则 | 第57页 |
4.2 合理开发方式分析 | 第57页 |
4.3 合理开发层系确定 | 第57页 |
4.4 合理井网井距的确定 | 第57-59页 |
4.4.1 合理井网的确定 | 第57-58页 |
4.4.2 合理井距的确定 | 第58-59页 |
4.5 调整井部署 | 第59-72页 |
4.5.1 调整井部署原则 | 第59页 |
4.5.2 调整部署结果 | 第59-72页 |
4.6 注采井别调整方案 | 第72-74页 |
结论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7页 |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