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8-9页 |
临床研究 | 第9-19页 |
1.临床资料 | 第9-11页 |
1.1 研究对象 | 第9页 |
1.2 病例来源 | 第9页 |
1.3 诊断标准 | 第9-10页 |
1.4 病例选择标准 | 第10-11页 |
2.研究方法 | 第11-14页 |
2.1 试验分组 | 第11页 |
2.2 治疗方案 | 第11页 |
2.3 治疗疗程 | 第11页 |
2.4 观察指标 | 第11-13页 |
2.5 统计学方法 | 第13-14页 |
3.治疗结果 | 第14-19页 |
3.1 一般资料 | 第14页 |
3.2 两组CKD分期比较 | 第14页 |
3.3 两组治疗后疗效比较 | 第14-15页 |
3.4 两组实验室指标比较 | 第15-17页 |
3.5 治疗后慢性肾脏病综合疗效比较 | 第17页 |
3.6 两组治疗前后安全性、不良反应率比较 | 第17-19页 |
讨论 | 第19-30页 |
1.慢性肾脏病西医治疗现状 | 第19-20页 |
1.1 慢性肾脏病保守治疗方案 | 第19页 |
1.2 肠道吸附剂的应用及疗效 | 第19-20页 |
2.中医对慢性肾脏病的认识 | 第20-22页 |
2.1 病名探讨 | 第20页 |
2.2 慢性肾衰病因病机 | 第20-22页 |
3.清降泄浊颗粒立法依据 | 第22-24页 |
3.1 本虚的关键是脾肾亏虚 | 第22-23页 |
3.2 邪实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湿浊、血瘀 | 第23-24页 |
4.清降泄浊颗粒组方配伍及单味药物分析 | 第24-27页 |
4.1 清降泄浊颗粒组方配伍特点 | 第24页 |
4.2 清降泄浊颗粒单味药物分析及单味药现代药理研究 | 第24-27页 |
5.清降泄浊颗粒治疗慢性肾脏病的疗效特点分析 | 第27-30页 |
5.1 改善中医证候疗效 | 第28页 |
5.2 改善实验室指标 | 第28-29页 |
5.3 改善临床综合疗效 | 第29页 |
5.4 安全性检测 | 第29-30页 |
结语 | 第30-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4页 |
综述 | 第34-40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附录 | 第40-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发表论文 | 第44-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