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发电、发电厂论文--变电所论文

110千伏变电站设计与实现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1 绪论第10-14页
    1.1 背景和意义第10-11页
    1.2 变电站设计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第11-12页
    1.3 主要工作和内容安排第12-14页
2 变电站设计理论基础第14-33页
    2.1 设计依据、范围、原则第14-15页
        2.1.1 设计依据第14页
        2.1.2 设计范围第14-15页
        2.1.3 主要设计原则第15页
    2.2 主变压器选择第15-17页
        2.2.1 容量的确定第15-16页
        2.2.2 主变台数的确定第16页
        2.2.3 主变参数的确定第16-17页
    2.3 电气主接线的选择第17-22页
        2.3.1 电气主接线方案拟定第17页
        2.3.2 电气主接线设计的基本要求第17-18页
        2.3.3 电气主接线的设计方案第18-21页
        2.3.4 电气主接线的确定第21页
        2.3.5 中性点接地方式第21页
        2.3.6 无功补偿第21-22页
        2.3.7 运行方式第22页
    2.4 电气设备布置第22-23页
        2.4.1 构筑物布置第22页
        2.4.2 电气布置第22-23页
        2.4.3 电力电缆布置第23页
    2.5 所用电及直流系统第23-25页
        2.5.1 所用电系统第23-24页
        2.5.2 直流系统第24-25页
    2.6 计算机监控系统及继电保护第25-29页
        2.6.1 二次设备布置第26页
        2.6.2 计算机监控系统第26页
        2.6.3 公用部分第26-27页
        2.6.4 主变及110kV部分第27-28页
        2.6.5 35kV部分第28页
        2.6.6 10kV部分第28页
        2.6.7 对相关设备的要求第28-29页
    2.7 通信及其他部分第29-33页
        2.7.1 通信设备部分第29页
        2.7.2 进线光缆部分第29-30页
        2.7.3 防雷部分第30页
        2.7.4 接地部分第30-31页
        2.7.5 全站动力、照明部分第31页
        2.7.6 消防部分第31-32页
        2.7.7 采暖和通风部分第32-33页
3 结合电网规划的110千伏变电站设计第33-36页
    3.1 电网规划与变电站设计第33页
    3.2 规划设计技术原则第33-34页
    3.3 规划设计技术要求第34-36页
        3.3.1 “两型一化”设计要求第34-35页
        3.3.2 “四新”设计要求第35-36页
4 1 10千伏响港变的实现第36-69页
    4.1 设计基础资料第36-37页
        4.1.1 地区经济发展概况第36页
        4.1.2 地区110千伏网架规划第36-37页
    4.2 1 10千伏响港变设计第37-44页
        4.2.1 主变压器选择第37-38页
        4.2.2 主接线方式确定第38-39页
        4.2.3 电气设备布置第39-40页
        4.2.4 电力电缆布置第40-42页
        4.2.5 交直流系统第42-43页
        4.2.6 母线回路负荷预测第43页
        4.2.7 出线回路负荷预测第43-44页
    4.3 设备选型与校验第44-51页
        4.3.1 设备的选型第44-50页
        4.3.2 负荷电流和短路电流的计算第50-51页
    4.4 二次设备参数选型和校核第51-62页
        4.4.1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第51-54页
        4.4.2 继电保护系统第54-62页
    4.5 整站校验第62-67页
        4.5.1 短路电流计算第63-64页
        4.5.2 负荷电流计算第64-66页
        4.5.3 整定计算第66-67页
    4.6 方案论证第67-69页
        4.6.1 工程设计与通用设计对比第67页
        4.6.2 工程概算与通用概算对比第67-69页
5 结论与展望第69-71页
    5.1 结论第69页
    5.2 展望第69-71页
致谢第71-72页
参考文献第72-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伊来西胺对外伤性癫痫神经保护的实验研究
下一篇:前后路手术治疗伴有颈椎曲度异常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疗效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