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千伏变电站设计与实现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10-14页 |
1.1 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变电站设计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 第11-12页 |
1.3 主要工作和内容安排 | 第12-14页 |
2 变电站设计理论基础 | 第14-33页 |
2.1 设计依据、范围、原则 | 第14-15页 |
2.1.1 设计依据 | 第14页 |
2.1.2 设计范围 | 第14-15页 |
2.1.3 主要设计原则 | 第15页 |
2.2 主变压器选择 | 第15-17页 |
2.2.1 容量的确定 | 第15-16页 |
2.2.2 主变台数的确定 | 第16页 |
2.2.3 主变参数的确定 | 第16-17页 |
2.3 电气主接线的选择 | 第17-22页 |
2.3.1 电气主接线方案拟定 | 第17页 |
2.3.2 电气主接线设计的基本要求 | 第17-18页 |
2.3.3 电气主接线的设计方案 | 第18-21页 |
2.3.4 电气主接线的确定 | 第21页 |
2.3.5 中性点接地方式 | 第21页 |
2.3.6 无功补偿 | 第21-22页 |
2.3.7 运行方式 | 第22页 |
2.4 电气设备布置 | 第22-23页 |
2.4.1 构筑物布置 | 第22页 |
2.4.2 电气布置 | 第22-23页 |
2.4.3 电力电缆布置 | 第23页 |
2.5 所用电及直流系统 | 第23-25页 |
2.5.1 所用电系统 | 第23-24页 |
2.5.2 直流系统 | 第24-25页 |
2.6 计算机监控系统及继电保护 | 第25-29页 |
2.6.1 二次设备布置 | 第26页 |
2.6.2 计算机监控系统 | 第26页 |
2.6.3 公用部分 | 第26-27页 |
2.6.4 主变及110kV部分 | 第27-28页 |
2.6.5 35kV部分 | 第28页 |
2.6.6 10kV部分 | 第28页 |
2.6.7 对相关设备的要求 | 第28-29页 |
2.7 通信及其他部分 | 第29-33页 |
2.7.1 通信设备部分 | 第29页 |
2.7.2 进线光缆部分 | 第29-30页 |
2.7.3 防雷部分 | 第30页 |
2.7.4 接地部分 | 第30-31页 |
2.7.5 全站动力、照明部分 | 第31页 |
2.7.6 消防部分 | 第31-32页 |
2.7.7 采暖和通风部分 | 第32-33页 |
3 结合电网规划的110千伏变电站设计 | 第33-36页 |
3.1 电网规划与变电站设计 | 第33页 |
3.2 规划设计技术原则 | 第33-34页 |
3.3 规划设计技术要求 | 第34-36页 |
3.3.1 “两型一化”设计要求 | 第34-35页 |
3.3.2 “四新”设计要求 | 第35-36页 |
4 1 10千伏响港变的实现 | 第36-69页 |
4.1 设计基础资料 | 第36-37页 |
4.1.1 地区经济发展概况 | 第36页 |
4.1.2 地区110千伏网架规划 | 第36-37页 |
4.2 1 10千伏响港变设计 | 第37-44页 |
4.2.1 主变压器选择 | 第37-38页 |
4.2.2 主接线方式确定 | 第38-39页 |
4.2.3 电气设备布置 | 第39-40页 |
4.2.4 电力电缆布置 | 第40-42页 |
4.2.5 交直流系统 | 第42-43页 |
4.2.6 母线回路负荷预测 | 第43页 |
4.2.7 出线回路负荷预测 | 第43-44页 |
4.3 设备选型与校验 | 第44-51页 |
4.3.1 设备的选型 | 第44-50页 |
4.3.2 负荷电流和短路电流的计算 | 第50-51页 |
4.4 二次设备参数选型和校核 | 第51-62页 |
4.4.1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 | 第51-54页 |
4.4.2 继电保护系统 | 第54-62页 |
4.5 整站校验 | 第62-67页 |
4.5.1 短路电流计算 | 第63-64页 |
4.5.2 负荷电流计算 | 第64-66页 |
4.5.3 整定计算 | 第66-67页 |
4.6 方案论证 | 第67-69页 |
4.6.1 工程设计与通用设计对比 | 第67页 |
4.6.2 工程概算与通用概算对比 | 第67-69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5.1 结论 | 第69页 |
5.2 展望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