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房屋建筑设备论文--空气调节、采暖、通风及其设备论文--采暖论文

火墙式火炕热性能实验研究及传热模型的建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0-20页
    1.1 课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0页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第10-17页
        1.2.1 火炕的发展第11页
        1.2.2 火炕设计及搭建第11-12页
        1.2.3 火炕热性能评价方法第12-13页
        1.2.4 炕与其他供暖方式联合应用第13页
        1.2.5 国外相关研究状况第13-14页
        1.2.6 研究方法第14-17页
    1.3 存在问题及本论文研究目标第17-19页
        1.3.1 存在问题第17-18页
        1.3.2 研究工作内容第18页
        1.3.3 研究思路第18-19页
    1.4 本章小结第19-20页
2 火炕的工作过程及传热过程分析第20-31页
    2.1 传统火炕和火墙式火炕的基本构造第20-22页
    2.2 传统火炕和火墙式火炕的工作过程第22页
    2.3 传热过程分析第22-27页
        2.3.1 火炕及火墙表面对流换热系数的近似计算第22-23页
        2.3.2 火炕及火墙表面辐射换热系数的近似计算第23-24页
        2.3.3 火炕内烟气与炕洞内表面的对流换热系数第24页
        2.3.4 火炕内烟气向内壁传热的复合换热系数第24-27页
        2.3.5 蓄热量的计算第27页
    2.4 土灰层作用的实验研究第27-30页
        2.4.1 实验概况第28页
        2.4.2 测试内容第28页
        2.4.3 测试仪器第28-29页
        2.4.4 测试方案第29页
        2.4.5 数据处理第29页
        2.4.6 实验结果第29-30页
    2.5 本章小结第30-31页
3 火墙式火炕实验台的建立第31-38页
    3.1 实验概况第31-33页
    3.2 实验方案设计第33页
    3.3 测试内容和测点布置第33-37页
    3.4 实验仪器第37页
    3.5 本章小结第37-38页
4 火墙式火炕热工性能评价第38-53页
    4.1 火墙式火炕热工性能评价方法第38-42页
    4.2 指标测试结果第42-48页
        4.2.1 热舒适度指标第42-45页
        4.2.2 能力指标第45-47页
        4.2.3 能效指标第47-48页
        4.2.4 安全指标第48页
    4.3 热量分配第48-49页
    4.4 三种运行情况分析第49-51页
        4.4.1 火炕单独运行第49页
        4.4.2 火墙单独运行第49-50页
        4.4.3 火墙和火炕联合运行第50-51页
    4.5 本章小结第51-53页
5 传热模型建立第53-75页
    5.1 传统火炕的模型建立第54-63页
        5.1.1 模型所参照的实体第54页
        5.1.2 基本假设第54-55页
        5.1.3 烟气入口温度第55-56页
        5.1.4 烟气的流动模型第56-57页
        5.1.5 炕板的传热第57-60页
        5.1.6 土灰层的温度求解第60-61页
        5.1.7 炕板、烟气、土灰层三者间的辐射关系第61页
        5.1.8 其他条件第61-62页
        5.1.9 模拟结果对比第62-63页
    5.2 火墙式火炕数学模型的建立第63-74页
        5.2.1 模型所参照的实体第63页
        5.2.2 与传统火炕区别第63-64页
        5.2.3 数学模型第64-74页
    5.3 本章小结第74-75页
6 火炕结构改进分析第75-80页
    6.1 火墙式火炕结构改进的模拟第75-77页
    6.2 传统火炕结构改进的模拟第77-78页
    6.3 本章小结第78-80页
结论第80-81页
创新点第81页
展 望第81-82页
参考文献第82-8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8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项目第85-86页
致谢第86-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陇东北朝佛教研究
下一篇:《仁王经》历次翻译及其中古时期流传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