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1 绪论 | 第11-16页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3 文献评述 | 第14页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2 互联网金融及其监管概述 | 第16-20页 |
2.1 基本概念 | 第16-17页 |
2.1.1 金融 | 第16页 |
2.1.2 互联网金融 | 第16-17页 |
2.1.3 互联网金融监管 | 第17页 |
2.2 相关理论 | 第17-20页 |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17-18页 |
2.2.2 平台经济理论 | 第18页 |
2.2.3 长尾理论 | 第18页 |
2.2.4 政府规制理论 | 第18-20页 |
3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历程及面临的风险 | 第20-25页 |
3.1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历程 | 第20-22页 |
3.1.1 第一阶段:萌芽阶段(1995 年—2003 年) | 第20页 |
3.1.2 第二阶段:摸索发展阶段(2004 年—2011 年) | 第20-21页 |
3.1.3 第三阶段:快速爆发阶段(2012 年至今) | 第21-22页 |
3.2 互联网金融面临的风险 | 第22-25页 |
3.2.1 市场风险 | 第22页 |
3.2.2 操作风险 | 第22-23页 |
3.2.3 信用风险 | 第23页 |
3.2.4 法律风险 | 第23页 |
3.2.5 流动性风险 | 第23-25页 |
4 互联网金融监管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25-29页 |
4.1 互联网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 | 第25-27页 |
4.1.1 市场风险监管比较薄弱 | 第25页 |
4.1.2 操作风险监管不够科学 | 第25-26页 |
4.1.3 信用风险监管还不健全 | 第26页 |
4.1.4 法律风险监管相对滞后 | 第26页 |
4.1.5 流动性风险监管仍不到位 | 第26-27页 |
4.2 互联网金融监管问题的成因 | 第27-29页 |
4.2.1 监管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 第27页 |
4.2.2 信用体系建设不完善 | 第27-28页 |
4.2.3 监管主体不明晰 | 第28页 |
4.2.4 监管手段不先进 | 第28-29页 |
5 完善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政策措施 | 第29-33页 |
5.1 构建全方位监管框架 | 第29页 |
5.1.1 明确政府监管机构责任 | 第29页 |
5.1.2 完善社会监管体系 | 第29页 |
5.2 完善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 | 第29-30页 |
5.2.1 加强总体设计 | 第29页 |
5.2.2 加快立法进程 | 第29-30页 |
5.3 优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 | 第30页 |
5.3.1 优化市场准入机制 | 第30页 |
5.3.2 优化市场退出机制 | 第30页 |
5.4 加强互联网金融行业自律 | 第30-31页 |
5.4.1 建立行业协会 | 第30-31页 |
5.4.2 加强阶段监管 | 第31页 |
5.5 建立统一的征信系统 | 第31-33页 |
5.5.1 完善信用评分机制 | 第31页 |
5.5.2 建立失信惩戒机制 | 第31-32页 |
5.5.3 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 第32-33页 |
6 结语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7页 |
致谢 | 第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