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28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树轮气候学研究进展 | 第12-17页 |
1.2.1 树轮气候学概述 | 第12-13页 |
1.2.2 树木年轮气候学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1.2.3 国内不同海拔梯度的树轮气候学研究 | 第15-16页 |
1.2.4 祁连山地区的树轮气候学研究 | 第16-17页 |
1.3 研究内容、研究目的和意义及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3.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9-28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样本的采集与处理 | 第28-31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28-29页 |
2.2 样本的采集与处理 | 第29-30页 |
2.2.1 采样设计 | 第29页 |
2.2.2 样本的采集与处理 | 第29-30页 |
参考文献 | 第30-31页 |
第三章 青海云杉树轮宽度年表的建立及其特征分析 | 第31-36页 |
3.1 年表的建立 | 第31-32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2-33页 |
3.2.1 不同海拔青海云杉树轮宽度年表的统计特征和公共区间分析 | 第32页 |
3.2.2 不同海拔青海云杉树轮宽度的对比分析 | 第32-33页 |
3.3 讨论 | 第33-34页 |
3.3.1 不同海拔青海云杉树轮宽度年表的统计特征和公共区间分析 | 第33-34页 |
3.3.2 不同海拔青海云杉树轮宽度比较 | 第3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6页 |
第四章 青海云杉径向生长与单个气候因子的关系 | 第36-50页 |
4.1 引言 | 第36-38页 |
4.2 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 第38页 |
4.2.1 气象数据资料的获取 | 第38页 |
4.2.2 数据分析方法 | 第38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38-43页 |
4.3.1 不同海拔青海云杉树轮宽度与逐月气候因子的相关函数分析 | 第38-40页 |
4.3.2 不同海拔青海云杉树轮宽度与逐月气候因子的响应函数分析 | 第40-41页 |
4.3.3 树木年轮宽度与季节性气候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 第41-43页 |
4.4 讨论 | 第43-44页 |
4.4.1 不同海拔青海云杉径向生长对逐月气候因子的响应 | 第43-44页 |
4.4.2 不同海拔青海云杉径向生长对季节性气候因子的响应 | 第4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0页 |
第五章 青海云杉径向生长与生态气候指标的关系 | 第50-58页 |
5.1 引言 | 第50-51页 |
5.2 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 第51页 |
5.2.1 气象资料的收集 | 第51页 |
5.2.2 生态气候指标的建立 | 第51页 |
5.3 结果和分析 | 第51-54页 |
5.3.1 生态气候指标序列的建立 | 第51-53页 |
5.3.2 树轮宽度年表与生态气候指标的相关分析 | 第53-54页 |
5.4 讨论 | 第54-5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第六章 青海云杉径向生长与积温的关系 | 第58-68页 |
6.1 引言 | 第58-59页 |
6.2 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 第59-60页 |
6.2.1 气象资料的收集 | 第59页 |
6.2.2 不同界限积温的确定及积温的计算 | 第59-60页 |
6.2.3 数据分析方法 | 第60页 |
6.3 结果与分析 | 第60-62页 |
6.3.1 不同界限积温与相应积温的初日时间、终日时间、持续时间及平均气温的关系 | 第60页 |
6.3.2 不同界限积温的初日时间与STD年表的关系 | 第60-61页 |
6.3.3 不同界限积温的终日时间与STD年表的关系 | 第61页 |
6.3.4 不同界限积温的持续时间与年表的关系 | 第61-62页 |
6.3.5 生长期活动积温与年表的关系 | 第62页 |
6.4 讨论 | 第62-65页 |
6.4.1 不同界限积温与相应积温的初日时间、终日时间、持续时间及平均气温的关系 | 第62页 |
6.4.2 不同界限积温的初日时间与青海云杉径向生长的关系 | 第62-63页 |
6.4.3 不同界限积温的终日时间与青海云杉径向生长的关系 | 第63页 |
6.4.4 不同界限积温的持续时间与青海云杉径向生长的关系 | 第63-64页 |
6.4.5 生长期活动积温与青海云杉径向生长的关系 | 第64-65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68页 |
7.2 不足与展望 | 第68-70页 |
在读期间的个人成果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