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1页 |
1.1 研究的背景 | 第9页 |
1.2 德国新莱比锡画派综述 | 第9页 |
1.3 中国新具象绘画综述 | 第9-10页 |
1.4 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第2章 新莱比锡画派与中国新具象绘画的历史发展比较 | 第11-18页 |
2.1 德国新莱比锡画派的发展历史 | 第11-13页 |
2.1.1 德国近代美术发展 | 第11页 |
2.1.2 德国新莱比锡画派的发展历史 | 第11-13页 |
2.2 中国新具象绘画的发展历史 | 第13-15页 |
2.2.1 1949 年以后的中国绘画 | 第13-14页 |
2.2.2 中国新具象绘画的发展历程 | 第14-15页 |
2.3 新莱比锡画派和中国新具象绘画的历史比较 | 第15-18页 |
2.3.1 历史客观原因 | 第15-16页 |
2.3.2 绘画发展的比较 | 第16-18页 |
第3章 新莱比锡画派与中国新具象绘画的形式语言比较 | 第18-25页 |
3.1 新莱比锡画派的形式语言研究 | 第18-21页 |
3.1.1 新莱比锡画派的画面结构分析 | 第18-19页 |
3.1.2 新莱比锡画派的色彩语言分析 | 第19-21页 |
3.2 中国新具象绘画的形式语言研究比较 | 第21-24页 |
3.2.1 中国新具象绘画的画面结构研究比较 | 第21-22页 |
3.2.2 中国新具象绘画的色彩语言研究比较 | 第22-24页 |
3.3 两者的比较总结 | 第24-25页 |
第4章 新莱比锡画派和中国新具象绘画的叙事性比较研究 | 第25-34页 |
4.1 新莱比锡画派的叙事性分析 | 第25-28页 |
4.1.1 新莱比锡画派的描绘对象和表达内容 | 第25-27页 |
4.1.2 新莱比锡画派的叙事方式 | 第27-28页 |
4.2 中国新具象绘画的叙事性分析 | 第28-32页 |
4.2.1 中国新具象绘画的描绘对象和表达内容 | 第28-31页 |
4.2.2 中国新具象绘画的叙事方式比较 | 第31-32页 |
4.3 两者的叙事性比较 | 第32-34页 |
第5章 新莱比锡画派的影响及总结 | 第34-37页 |
5.1 新莱比锡画派的影响和跟风绘画的形成 | 第34-36页 |
5.2 结语 | 第36-37页 |
致谢 | 第37-38页 |
注释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0页 |
附录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