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英文缩略词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文献回顾 | 第11-25页 |
1.1 创面愈合简介 | 第11-12页 |
1.1.1 创面的定义 | 第11页 |
1.1.2 创面的分类 | 第11页 |
1.1.3 难愈性创面的定义 | 第11-12页 |
1.2 创面愈合的类型 | 第12-13页 |
1.2.1 一期愈合 | 第12页 |
1.2.2 延迟一期愈合 | 第12页 |
1.2.3 二期愈合 | 第12-13页 |
1.2.4 痂下愈合 | 第13页 |
1.3 创面愈合的基本过程 | 第13-15页 |
1.3.1 炎症期 | 第13页 |
1.3.2 修复期 | 第13-14页 |
1.3.3 成熟期 | 第14-15页 |
1.4 影响创面愈合修复的因素 | 第15-16页 |
1.4.1 生长因子与创伤修复 | 第15页 |
1.4.2 湿润环境与创伤修复 | 第15-16页 |
1.4.3 细胞凋亡与创面愈合 | 第16页 |
1.5 创面愈合的治疗现状 | 第16-20页 |
1.6 高能窄谱红光治疗的研究现状 | 第20-25页 |
1.6.1 高能窄谱红光治疗简介 | 第20页 |
1.6.2 高能窄谱红光作用机理 | 第20-21页 |
1.6.3 高能窄谱红光的应用现状简述 | 第21-22页 |
1.6.4 光子治疗在创面愈合中的应用 | 第22-25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5-31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5-26页 |
2.1.1 实验动物 | 第25页 |
2.1.2 主要试剂及溶液 | 第25页 |
2.1.3 试剂的配制 | 第25-26页 |
2.1.4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6页 |
2.1.5 实验环境 | 第26页 |
2.2 方法 | 第26-29页 |
2.2.1 动物分组 | 第26页 |
2.2.2 创伤模型的制备 | 第26-27页 |
2.2.3 激光照射方法 | 第27页 |
2.2.4 创面面积测量 | 第27页 |
2.2.5 病理学观察 | 第27页 |
2.2.6 组织切片制备 | 第27-28页 |
2.2.7 观察指标及分析方法 | 第28-29页 |
2.2.8 组织学观察 | 第29页 |
2.2.9 创面肉芽组织中bFGF、VEGF的阳性细胞的判断与检测 | 第29页 |
2.3 图像分析方法 | 第29-30页 |
2.4 统计学处理 | 第30-31页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第31-35页 |
3.1 创面面积愈合率 | 第31页 |
3.2 组织的病理学观察 | 第31-32页 |
3.3 组织学光镜观察 | 第32页 |
3.4 创面肉芽组织中bFGF、VEGF水平的检测 | 第32-34页 |
3.4.1 创面肉芽组织中bFGF水平检测 | 第32-33页 |
3.4.2 创面肉芽组织中VEGF水平检测 | 第33-34页 |
3.5 结论 | 第34-35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35-40页 |
4.1 实验结果讨论 | 第35页 |
4.2 bFGF与创面愈合的机理 | 第35-36页 |
4.3 VEGF与创面愈合的机理 | 第36页 |
4.4 组织含水量与创面愈合 | 第36-37页 |
4.5 成纤维细胞、毛细血管及胶原纤维与创面愈合 | 第37页 |
4.6 红光治疗促进慢性创面愈合 | 第37-38页 |
4.7 红光治疗创面的优缺点及注意事项 | 第38-39页 |
4.8 本研究的意义 | 第39-40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52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附录 | 第54-67页 |
附图1 | 第54-57页 |
附图2 | 第57-58页 |
附图3 | 第58-60页 |
附图4 | 第60-61页 |
附图5 | 第61-62页 |
附图6 | 第62-63页 |
附图7 | 第63-64页 |
附图8 | 第64-65页 |
附图9 | 第65-66页 |
附图10 | 第66-67页 |